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存在性别观念偏差,需要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生物学教师可在教学中从性别生物学、性别道德及性别伦理等角度出发,结合相应的生物学问题,以学生进行性别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存在性别观念偏差 ,需要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 .生物学教师可在教学中从性别生物学、性别道德及性别伦理等角度出发 ,结合相应的生物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性别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3.
冯艳 《生物学教学》2010,35(1):61-62
本文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与性别有关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包括性别决定、性别分化、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等。  相似文献   

4.
1教材版本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相似文献   

5.
性别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性别决定,是指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性染色体是性别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性别分化,它是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条件的作用,发育成一定性别的过程。性别分化研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学等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一些物种的性别分化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性别观念的实现方式与语言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观念的实现方式有语法形式与词汇形式两种。从语言共性的角度出发,性别观念的实现可归纳为三种对立:(+生命物):(-生命物),(十家禽、家畜):(-家禽、家畜),(+大动物):(-大动物),人与动物在性别观念的实现方式上则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中和的一面。性别观念实现方式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化、认知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字表明,“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成为束缚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生活和行为的思想羁绊。传统教育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核心任务。生物学观念是对生物学和生命的整体理解,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基于对生物学概念体系和生命科学哲学的分析,确定生物学观念包括生物学本质观和生命观念。其中,生物学本质观指向对生物学的理解;生命观念指向对生命的理解,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观、能量观、信息观、进化观、生态观和系统观。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积重难返的女性自卑心理产生时期,文章从此时的性别分工、性别差异、性别观念、性别认同入手,对先秦女性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社会性别模式在男女两性进化的轨迹上划开了深深的沟壑,只要女性仍然默认这个模式,女性的附属地位就将永远继续下去,女性自卑心理就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离婚人数与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人们的性别观念却在向传统模式回归。夫妻对家庭地位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婚姻的稳定与和谐。那么,性别观念的传统化回归将怎样影响夫妻间的相对家庭地位?个体实际家庭地位与其性别观念的匹配是否可以促进其对家庭地位的主观满意程度?运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性别观念之于家庭地位及其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性别观念确实影响着夫妻间的相对家庭地位,随着我国目前性别观念向传统观念的回归,夫妻间实际家庭地位也在向传统回归。性别观念本身除了性别能力观念平等有利于提高家庭地位满意度外,性别分工观念对家庭地位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对婚后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受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地位的交互影响。若夫妻性别观念与实际家庭地位一致,则对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较高;反之,若性别观念与家庭地位不一致,则对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在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下,夫妻实际家庭地位与性别观念相匹配将有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科书普遍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师生对教科书的性别偏向有所认识;而教师缺乏性别教育意识,性别教育仅处于萌芽状态。教师与教科书共同参与了传统性别观念的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人的性别遗传”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有关人类性别遗传基础知识的一节内容。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互动生成过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课前调查收集数据,课中观察寻找差异,探究实验探索规律,分析交流追寻原因等一系列主体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微型社会,课堂运作过程受到多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的进展,社会性别差异作为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学界的确认。在课堂社会中,性别歧视是性别观念的主要偏差,教师、学生、教材是性别观念传递的主要路径。通过培养性别敏觉、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对差异性的尊重,有助于教育者走出性别迷思,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性别决定的生物学机制和性别决定基因(SRY)的定位、结构、功能、表达特异性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SRY在奶牛精子性别控制与胚胎性别鉴定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用于胚胎鉴定的PCR扩增法和DNA探针法。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家庭内成年人对晚辈都有教育的义务,孩子通过社会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别意识;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教育使他们获得了生存的必要知识技术,同时也接受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而宗教教育则通过一系列宗教祭祀、人生礼仪等巩固和强化着已形成的社会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40名中班幼儿进行性别意识研究,利用访谈的方法对被试幼儿的40名家长和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特点:性别认同方面,中班幼儿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认识清楚;性别稳定性方面,中班幼儿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性别恒常性方面,女孩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2.父母的教育作为上的特征: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3.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特征:幼儿园中班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幼儿园中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园中班教师具有明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并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7.
对女性参政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女性参政权在法律上得到普遍认可,但女性并未能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力。本文通过分析制约女性参政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扭转女性参政不利处境的策略,即充分认识女性参政的重性;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保证一定的女性比例和名额;解放传统性别观念;调整以男性为中心的干部选拔标准;培育女性大众和女领导干部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是新生一代学习社会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要实现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学校并非天然的性别公平环境:它既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偏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从而成为产生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又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平等的信息和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信念和相互尊重的理性态度,从而成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引发的女性面临着家庭与公共领域的多重困境,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与现代性别平等的社会价值共同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意识。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表明,女性年龄、生活地域、教育水平、自我阶层认同是影响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