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霖铃》是柳永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开首三句,点明了送别的节令、地点、时间、气候,用“凄切”来形容蝉鸣,给黄昏秋雨增添一点异样的情味;“长亭”是古代送别之地,这里借用来暗寓浓重的别情,下面“都门”才是真正的相别之地。这三句着重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别情绪的气氛,先以“情”夺人,笼罩全篇。柳词多此起法。“无绪”二字用字极为凝炼,包蕴却很丰富,暗示了留恋之情深,别离之味苦,以下几句正从此二字生发。“兰舟催发”,一“催”字扣人心弦。船主催发,而行客“留恋”不忍别,“催发”则又不得不别,一有情,一无情,  相似文献   

2.
【原稿】柳永:你好.“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首词是你写的,多么漂亮而感伤的一幅画:寒蝉悲鸣,天涯黄昏暗,一双爱侣站在小船边依依不舍地告别,微风,泛起水面涟漪点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你的名句,好精彩的句子。你的词作,字字珠玑,文采飞扬。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我并不佩服你.不佩服你,并非因为文才,而是因为你情感和思想境界的“鼠目寸光”。我读过你不少词作,却从未发现过一篇怀有壮志豪情的.我觉得从你的词中可以看出,你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爱人爱自己。你…  相似文献   

3.
读唐宋词,常遇到一些“处”字,令人有情曈昽而义不彰之感。比如柳永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一个“处”字:“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选注本多未加注。那么两个“处”字的含义是否相同?答:不同。“处”字有两个读音:Chu、Chu。我们在词中感到费解的是Chu。 Chu的含义略有三类:一、表地方;二表机构;三、表时间。在唐宋词中,表地方、  相似文献   

4.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5.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问世千年以来,评鉴者屡有新论,可谓常读常新,“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乐章集》提要),确非浮誉之词。笔者近日在研读此词及新时期以来有关此词的研究时,自觉有几点收获,特撰文以彰柳永写词手法之高妙,兼与老师们交流。一、时空的设计(一)时间的设计 《雨霖铃》上片开头三句的内容及作用,目前研究者们基本已达成共识,即“描绘出周围的景物环境,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不过,至于其为何能渲染“悲凉气氛”,研究者并不能从创作角度阐释清楚。有所推进的为厚艳芬,在分析第一句时,她指出“这四字,既有所见(‘寒蝉’)、所闻(‘凄切’.),又有所感(‘寒’),言简意丰,墨少情浓。”在总体分析这三句时,指出“词人通过凄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极凝练的笔墨,映衬出内心的深重苦痛,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语语含隋。”此研究从创作角度揭示出:开头三句之所以能见景即情,主要在于柳永不仅通过视觉来刻画环境,同时还调动听觉、触觉等感官意象,辅助构筑离别的凄楚环境,使读者有立体的实临之感。这一研究,可以说集历代赏析之精华,将其推向了一个高峰。此后,少见有突破者,陈陈相因,几成定论。不过,这一研究,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亦有欠缺,它只是就旬论句,并未将三句当作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一个事  相似文献   

6.
第6题要求考生从四个句子中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D句:“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此句要陈述的意思是一批货物不同卖法(零、趸)的两种不同(所得)的结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卖方看待交易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的被动句,除了以“被”字为主要标志外,还有与“被”字在语体或使用范围略有差异的“吃”与“蒙”;从对《水浒传》中被动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动句不仅可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否存在被动关系来确定,还可以依据是否有受事主语进行分类。从而看出存有无受事做主语的零主语被动句和受事两现被动句。  相似文献   

8.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曲情调忧伤、意境凄切的千古离别之绝唱,词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的"处"作何解,值得讨论.我们以为,这里的"处"当作"……时候"讲,为时间名词.不作处所名词.  相似文献   

9.
欢乐时空     
《良师》2003,(10)
庆“五一”巧填回文成语庆祝“五一”乐融融,选字巧填空格中。前句末字后句始,八句成语各扣拢。巧填回文玩意浓,看谁首先填成功。如图所示:(赵国强)(提示:左图从“五”开始,右图从“一”开始))羊年猜“羊”谜一人牵着羊;二人赶着羊;田边站着羊;河边走着羊;树上栓着羊;眼睛看着羊;难看的羊;跑腿的羊;领头的羊;受气的羊;有病的羊;烤香的羊。(以上每句话各打一字)(子川)填图图中问号处应该填上什么样的图形才合适?(要二海)幽默三则⒈白费功夫数学老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χ等于零。”学生:“唉,算…  相似文献   

1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风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女性是中国女性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群体。从《世说新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风从各个方面给女性生活以极大影响:“人的觉醒”催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审美风尚的转换,改变了对女性价值的评判标准;任情却礼的个性活动与交往带来女性生活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11.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动词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谓语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不能作谓语。非谓语动词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规则很多,容易混淆和出错。以下介绍利用口诀和图表学习非谓语动词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非谓”形式123,过去分词最简单;现在分词、动名词,两种形式记心间;不定式形式有三种,“完成”“进行”和“一般”。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共分三种,即过去分词只有一种形式,现在分词有两种形式,动词不定式有三种形式,简称“非谓形式123”。见下表(以动词do为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过去分…  相似文献   

13.
一、one的用法1.one为不定人称代词,表示“人”、“一个人”,它有反身代词oneself和物主代词one’s。如:Oneshouldtakecareofone’shealth.(one在句中作主语,one’s作定语)2.one可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一个人或物,以避免再重复这一名词。有时它可以有自己的定语或冠词,其复数形式为ones。如:Idon’tlikecolouredenvelopes.Ilikewhiteones.二、other的用法指“(两个中的)另一个,另一些,其他的”,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如:Theotherbooksareonthedesk.(作定语)注意:other可以有复数形式others,还有所有格形式o…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对《回忆我的母亲》中第七自然段的“中心句”有争议:观点一,句(1)是中心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观点二,句(11)是中心句(《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此句不是中心句”一文的作者认为);观点三,无中心句(部分同人认为)。笔者认为“观点一”对,句(1)是中心句。其理解如下。语段共有11句。句(1)是中心句。句(2)写“祖父”在家庭中身体力行、躬亲示范的勤恳劳作,句(3)写“祖母”在家庭中组织和分派工作,句(2)句(3)从祖父、祖母不同的身份、地位、作用来解说句(1),显示“勤劳的…  相似文献   

16.
《花园果园》是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课。课文用图画描绘了果树从春到秋,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课文是三段五句话。第一段第一句交代了“我们”种了许多果树。然后分别在第二段(两句)、第三段(两句)讲在春天、秋天两个不同的季节里果树生长的过程,赞扬了家乡的美...  相似文献   

17.
试析课堂教学追问表达式的功用———兼论钱梦龙的追问□程稀追问有逐前曳后刨根究底的属性,除承前问“为什么?”一语外,颇具钱氏特色的追问表达式为:(1)“怎么知道?”(2)“从哪里可以看出?”(3)“你是想出来的还是查字典得来的?”等等。(1)句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五年制)第六册数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图中的条形图是三个人收集邮票的张数。张强给李林和王红各多少张,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想:一格代表多少张?)分析与解: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三种解法。一、填补法从条形图可以看出1格代表5张邮票。张强比李林多5格,李林比王红多2格。先从张强中取2格填补给王红,使王红同李林一样多,这样张强同李林和王红比都是多3格,再从张强那取2格分别补给李林和王红各1格,三人便同样多了。以上从张强那给王红填补了两次共3格(15张),给李林填补了1格(5张)。二、求平均数法如图李…  相似文献   

19.
双宾语简析     
英语中的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指物的宾语叫直接宾语(DirectObject),是动作的承受对象;指人的宾语叫间接宾语(IndirectObject),是动作所向或所指的人或物(多指人,towhom或forwhom)。TomgaveabooktoJohn.TommadeabookcaseforJohn.这种句子的另外一种形式是:TomgaveJohnabook.TommadeJohnabookcase一、间接宾语前介词的选用在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的情况下,间接宾语前一般要有相应的介词。介词的选用是由句中谓语动词决定的。一般说来,经常用“to”或“for”(个别情况如“I'dliketoaskaravou…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世界”范畴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于人的生存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在这一范畴的统引下,海德格尔哲学中对于“存在”、“器具”、“上手性”诸概念的阐发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下对于“人”、“工具”的分析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从这两组范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