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赵刚 《现代语文》2002,(3):44-45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叶圣陶先生1929年9月创作的一篇童话作品。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七十多年来,《古代英雄的石像》屡屡作为范文,被选入中学语文(国文)课本。2000年秋季,在停用数年后,重新作为实验教材,纳入初中第一册第四单元,作为描写“想象世界”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这篇童话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篇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存有以下五点疑惑。一、关于童话的结构布局《古代英雄的石像》有2800字左右。写雕刻…  相似文献   

2.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寓言童话,老师教我们时便是告诉我们要提倡人人平等,服务于社会。反对骄傲自大和个人英雄主义。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石像的倒下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而确切来说倒更像是一种失败。一、石像是雕刻家费尽心思,努力修刻才雕出来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那尊雕像念在主人精心的雕刻和费尽心思上也应该站下去。二、雕像的倒下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足下小石子的话,二是自己的“领悟”。最大的原因,则是足下“石子”的嫉妒,一块石头说雕像可能不信,多块说呢?众口铄金……三、雕像代表的是人们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爷爷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很吸引人的。当我读到“石像忽然倒下来”“离地高,摔得重,碎成千块万块”几句时,不由得微笑起来,心想:这多好啊? 一尊美丽、雄伟的石像,我为什么喜欢它的倒掉呢?这是因为它是表里不一的。它所代表的英雄,“也许是个很平常的人,甚至是个坏蛋,或者本来没有这个人,明明是空的,经人一写,也就成了英雄了”。虽然雕刻家呕心沥血地为它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4.
骄傲的石像     
我父亲写童话,总共写了五十几篇。如果有谁问我最喜欢的是哪一篇。我会夺口而出:数《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喜欢,我看过不知多少遍,积攒了许多有趣的遐想。  相似文献   

5.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著名老作家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这是一篇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如何理解它的主题思想,了解童话这种体裁的一般特点和它所用的拟人化手法,是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要求. 文章第一段为故事的展开交代了背景.第二段交代了石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正是石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的根源.第三段文字含蓄丰富,幽默风趣,富于哲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爱憎感情.第四段写大小石头掀翻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偶象,取得了胜利,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位英雄,雕刻家把一块大石雕成了英雄的石像,并把凿下的石块垒成安放石像的台基。石像在受到市民们的顶礼膜拜后,自以为荣耀尊贵,不可一世,瞧不起昔日的伙伴——那些构成台基的大小石块。在受到伙伴们激烈的批评以后,石像终于醒悟了,倒下来变成碎石,回到自己原先的伙伴之间,并和它们一起铺成了一条真实的路,高高兴兴地让人们行走。石像开始的时候是那样的傲慢,那样的目空一切,后来却“碎成千块万块”,变得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大家请雕刻家给这位英雄雕一个石像。 雕刻家答应下来,先去翻看有关这位英雄的历史,想象他的容貌,想象他的性情和气概,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进而崇拜这位英雄。  相似文献   

8.
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十一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读了以后,我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早已忘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而我呢,在我父亲的童话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我第一次读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记得在解放前,有几种语文课本(那时叫“国文教科书”)也  相似文献   

9.
《古代英雄的石像》的学习重点有二,其二为:寓言的寓意。从字面上看,此重点有两种解释:一、这是一篇寓言,要求掌握其寓意;二、以全文为前提,文中引用了寓言,要求掌握所引用寓言的寓意.考察全文,第一种理解更符合编者的意图.然而在此之前,人们是普遍把它看作童话的. 本文写于1929年9月,于1931年6月连同作者的其它八个童话作品合集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以后在40至47年间共再版了七次.1959年,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印《叶圣陶童话选》时,也选入了这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我国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从一九二一年起,十几年内,他写了近四十篇童话,出版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两本童话集。他早年曾任小学教师,重视儿童教育,重视改革儿童读物,他用自己创作的童话引导孩子们认识悲惨的旧世界,帮助孩子们辨别美和丑,思考怎样做人。因此,他的童话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故  相似文献   

11.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记不清教过多少堂课了,惟独教叶圣陶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那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这篇童话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  相似文献   

12.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早年创作的一篇童话。它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富于艺术魅力的童话境界,告诉读者一个美好的具有生命力的人生哲理。关于这篇童话的主题,评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作者是根据当时的背景,影射某某人的;有的认为是批判唯心的英雄史观;有的认为是反对骄傲自大的;有的认为是“提倡平等”的精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究竟想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已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我们语文教师执教时,因各人体会不同,教起来也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看到这篇童话写于一九二九年,于是在时代背景的介绍中,大谈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中国革命处于十分艰难的阶段,许多人觉得革命前途渺茫得很,甚至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有的人硬说那个石像就是指某某。这种脱离课文的特点、脱离作者当时的思想认识去强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的教法,是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语文学习》一九八0年第二期,孙越舫同志的文章回忆一九三五年春天叶圣陶先生在上海开明书店给练习生导读《古代英雄的石像》时说: “叶老在课堂上并没有多讲话,象往常见到时一样,笑容可掬地先问了一下有没有预习过,是怎样预习的,然后指名叫一位同学试读一遍。这位同学在我们中算是学历最高的,他读得有声有色,我们都被课文的内容和他的声调吸引住了。叶先生自然感到很满意,先表扬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童话的创作中,叶圣陶是“五四”以来较早出现的一位作家,也是有着光辉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一位作家。早在一九二一年,叶圣陶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童话的创作。此后十余年中,他先后为孩子们写下了三十几篇童话,分别集结成《稻草人》(一九二三年)、《古代英雄的石像》(一九三一年),此外还有收在《四三集》中的《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篇。一九五六年,他从上述童话中精选了九篇,加上《聪明的野牛》(一九二四年),辑为《叶圣陶童话选》出版。这些明丽如画、优美如诗的童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小说家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叶圣陶,还是中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大部分收在专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里。《稻草人》“是中国有新的健康的儿童读物的开始”(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八十九页),收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间的童话二十三篇。初版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二年,共出六版。叶圣陶自己很喜欢这本童话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可谓中学教材里的经典作品,而对它的主题的理解历来有分歧。叶圣陶自己说:“这篇东西曾经选在语文课本,很有些老师和学生为了这篇东西写信来。他们依据各自的看法,问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我写信老是这么说,我只能把写作当时的想法写一些。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儿。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意义。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就…  相似文献   

17.
事例一 :自习课上 ,我为学生搭设了自己设计作业的舞台 ,以“今天我出题”为主题开展作业设计及作业展示的系列活动。在学习了《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课之后 ,我启发学生说 :“这篇童话写得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我想每个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领悟 ,谁愿意将你的想法以作业形式展示出来呢 ?老师期待着你们新颖作业成果的诞生 !”听了这样的非指令 ,可以自觉自愿完成的带有启发性的作业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 ,纷纷查找资料并动手操作。在“今天我出题”作业展示课上 ,同学们各显其能 ,有的自己做雕刻家 ,用各色彩泥雕刻了一个生动而又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共编排四篇课文:《〈伊索寓言〉二则》、《古代英雄的石像》、《美猴王》、《两棵奇树》,体裁分别为寓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这个单元虽不是重点单元(它和第三单元一起,对二、五、七二个重点记叙文单元起配合作用),但是它增加了记叙文体的多样性,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这方面来说,初一这一阶段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一篇童话。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文学体裁。它一般比寓言的内容丰富,故事曲折,寓意含蓄。因此在教学时,应当着力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弄懂下面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写童话还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写的全是短篇 ,大约有四十篇 ,大多数收在两本童话集里———一本叫《稻草人》 ,一本叫《古代英雄的石像》。前年 ,出版社跟我商量 ,要我把旧作童话选一下 ,出个新本子 ,供现在的少年们阅读。我同意了。出版社和我怎么想的呢 ?这些童话还可以给现在的少年们阅读。阅读这些童话可以认识一些过去时代的生活 ,而认识过去时代的生活 ,是跟更深切地认识当前的生活有关联的。这是一。先前出的两本童话集已经绝版 ,旧书摊上去找也不一定找得着 ,要让现在的少年们得到阅读的便利 ,就得出新版。这是二。……关于选在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