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说》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相似文献   

2.
【创新设计】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A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诗歌的结构。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初步习得本诗对比与反复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加以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对战争的憎恨及对和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诗歌第1~4节,体会诗句表现的情感。难点: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3.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化诗为画。【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句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教学流程】一、西湖引入,理解诗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1.理解“希望工程”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2.激发学生珍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欲望,从而坚定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人民的志向。3.引导学生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特点。4.培养学生欣赏电影文学剧本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剖析人物动作、表情、语言所反映的人物性格。2.把握故事场景,体会故事画面组合的内涵。3.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朗读品味赏析法。2.导演说戏点评法。3.人物形象剖析法。媒体设计1.播放电影片断。2.配乐。教…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大体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读出情感,练习背诵及默写。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踏歌”、“不及”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2.从诗中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了解本诗...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12.
《鹅》教案     
《鹅》教案承德市东园林小学王丽娟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意思,正确回答课后问题,知道鹅的特点。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学习4个生字,1个新部首(绞丝旁).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3.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2.理解诗中词...  相似文献   

13.
王衍 《四川教育》2001,(11):36-36
24古诗两首[题旨说明] 1.第1题是培养学生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理解诗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练习。可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句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 2.第2题是继续培养学生在理解宇义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力的练习。可指导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先结合诗句理解字义,进而指导体会诗句意思。 3.第3题是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多义字能力的练习。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句子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多义字。 4.第4题是背诵、默写与积累的练习。仍可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背诵,熟背后指导默写。[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2.以"木兰是女郎"为课核,赏析关键诗句,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诗歌,感受民歌情味,深入理解木兰的“女儿”形象。【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比较辨别;2.点拨交流。(二)学法:1.朗读品味;2.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2.语言的抑扬美。3.语言的整齐美。【教学难点】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媒体设…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理解“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谁...  相似文献   

17.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18.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的意思。3.在朗读与背诵中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与背诵上,至于诗歌的涵义也许刚开始并不一定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多,理解会逐渐深入的。因此,在设计本文的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这首诗比较短(全诗仅158字),而且没有生字词,估计1…  相似文献   

19.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实录及评析朱爱朝执教舒明华评析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一、导入课文,提出问题(教师朗诵诗歌,激起...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