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都有所规划,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1.人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问,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彰显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这不仅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文”、“道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居于四个基本理念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理念的阐释极为精要。但我们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  相似文献   

10.
吴丽萍  颜丙芹 《现代语文》2004,(7):25-25,23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和谐统一,关键在语文教师。教师观念的更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在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几方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出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传统意义上的师爱,是非平等的、非双方自愿的,有强加之嫌、施舍倾向和功利色彩。教师居高临下的爱,常常“为了学生好”却“不讨学生好”;一些教师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演出了一幕幕“爱”的悲剧。教师的爱,应…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居于四个基本理念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理念的阐释极为精要。但我们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来进行描述和界定的。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的话语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似乎人们忘却了语文的教育思想的存在,笔者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语文的思想和思想的语文”,值得一读,作者把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再剖析,对“思想”的意义说是客观存在于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所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  相似文献   

18.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地突出了“人文”一词,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这就给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情怀,扬起人文的风帆,引导学生的生命之船。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征。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学科的内涵,才能抓住学科的教学规律,凸现学科的教学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一“人文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从“人文”概念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人文”二字最早见于被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