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发展人口迁移 繁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的适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很明显,离开人口按照自身规律不受阻碍的迁移流动,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都曾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国际人口迁移,人口分布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由此发生巨变。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在调节劳动力需求、协调人口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着  相似文献   

2.
1.人口迁移的类型 (1)按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如15~16世纪开发新大陆,大批欧洲、非洲、亚洲人口移居到美洲、大洋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种人员往来会更加频繁,国际人口迁移会成为常态化。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如我国目前的民工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迁移史象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有关史料历朝、历代均有记载,但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建国后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自1954年开始,我国户籍登记机关逐年进行城乡人口迁移的登记和统计,特别是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关于人口迁移的项目,取得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的人口迁移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首次在普查表上增列了1985-1990年间的迁移人口,并记录了迁移发生的九种原因。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和认识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村迁移人口也日益增加。然而在农村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布局不合理、农村迁移人口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笔者认为政府不论是从转变自身职能,控制人口合理迁移还是从提升农村迁移人口的人力资本角度,都应进一步转向服务型政府,加大对农村迁移人口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教育服务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刊专栏作家谈松华人口流动和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各国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规模和流向的人口迁移。而我国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带有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征:流量规模大,80年代约有8000...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可以促进民族、种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活跃,并愈来愈被人口学者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在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人口迁移被列为调查项目之一。随后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迁移又首次被列为我国的普查项目。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为我们了解人口迁移变动的现状和趋势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准确全面的资料。开发利用两次调查中所获得的人口迁移变动资料,对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福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分析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其它有关资料,力求对80年代以来福建人口的迁移变动状况及其趋势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人口迁移变动的规模、强度和主要形式 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期,福建省与全国一样除有个别为时不长的迁移活跃时期外,人口迁移流动均处于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之下,少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变动。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为人口迁移变动注入了越来越强大的动力;同时,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改革,行政干预对人口迁移活动的束缚也渐趋弱化。这使得80年代成为建国以来福建人口迁移变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人口迁移流动规  相似文献   

8.
一、规模与动因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85年~1990年5年间山东省共有迁移人口180.0414万人,其中省外迁入人口60.9432万人,占全省迁移人口总数的33.85%;本省其它县、市迁移人口119.0017万人,占全省迁移人口总数的66.15%。这表明,山东省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省内人口的迁移。从省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比重来看,与省际间人口迁移有所不同,表现出以劳动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劳动型迁移人口占省内迁移人口总量的39.39%,社会型迁移人口占省内迁移人口总量的34.60%。务工经商是省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占总迁移人口的18.16%。学习培训占总数的17.68%,居于第二位。参见表1。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发展内生于经济增长,其产业结构、土地结构、劳动力状况以及制度性因素都对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世界城乡人口迁移状况以及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特征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户口迁移问题是一个有关人口迁移的问题,而大学生人口迁移是我国除了农民工人口迁移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的户口是要迁移到学校所在地的,现在已经很少有大学要求大学生户口迁移,但是最近,大学生户口迁移现象又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口迁移算法搜索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改进了算法思想,简化了算法步骤,并利用云模型云滴的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的特点,由基本云发生器实现人口流动操作,提出了一种云人口迁移算法,用于求解具有变量边界约束的非线性的复杂函数最优化问题。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云人口迁移算法具有计算精度较高,搜索速度较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统计的人口迁移流分析 --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就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针对200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对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进行探讨后发现,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据此,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可以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他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13.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大量史实表明 ,由于唐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 ,周边地区及南方人口日渐向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集中 ,导致了唐前期全国人口分布重心北移的现象 ,并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此,拟就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的原因、历史条件及迁入的主要形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17.
云南省民族学校分为省定民族学校和其他市县认定民族学校两种。云南省民族学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良好,有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成为地区的文化中心,有的定位于该民族的文化传承者,有的则着眼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清代云南科举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共开97科乡试,产生了97位解元。清代云南解元群体存在着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云南解元群体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和中试时段的时间集中性,其次是解元群体仕途差异性,最后是解元群体呈现科举家族特性。这些特性使云南解元群体有别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云南产生了如萨纶锡、谷际岐、窦垿和周钟岳等著名解元。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般的人口发展方程,不考虑人口的迁移活动,将时间区间单位化,得到一个简化的稳态人口方程模型.用线性算子理论将稳态人口发展方程模型转化为抽象的Cauchy问题,证明了所得到的人口算子为闭的、稠定算子,且可以生成一个压缩(C0)半群.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日两国地处东亚,两国的人口发展不仅在人口转变以及由其所决定的人口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在人口和国土的相对关系上也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考察中日两国深受人口与国土基本关系及发展水平影响的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等人口现象可以发现,两国人口分布、迁移变动及城市化的发展,虽然不像人口转变、人口增长及人口高龄化那样形成比较明显的“东亚模式”,而是存在较大的本质性差异,但在发展过程及表现形态等方面也显示出不少共同特征。总结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相关经验,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