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卫星遥感在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覆盖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土地利用/覆盖遥感研究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对国内外土地覆盖遥感图像分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阐述,初步探讨了提高土地覆盖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纳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应用高空间分辩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方法、目前的水平、及与其相关的遥感图象分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的研究工作,分析了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不可避免地伴生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当前该区域研究的热点议题。文章科学地分析并定量识别土地利用的演变,对于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2012年、2016年三期Landsat7 TM、Landsat8 TM遥感影像作为遥感解译的基础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结构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速率变化、转移变化等五方面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整体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1)人均耕地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2)土地利用区域性差异大;(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例过大;(4)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  相似文献   

4.
唐山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以唐山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运用3S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提取了精度较高的两期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以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选取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距城镇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海岸线距离、地下水埋深、土壤类型、成因地貌、工程地质条件9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驱动因素,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并用2005年的实际解译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正确模拟比例达88.95%,Kappa指数为0.8711.说明CLUE-S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小尺度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土地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4种情景方案下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对该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繁  周斌  蒋钏 《科技通报》2007,23(3):332-336,34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深刻认识其规律是研究全球变化与环境响应机制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陆地卫星1993年TM和2001年ETM+两期遥感数据,基于光谱增强技术,运用多步骤分层专题信息提取的分类方法,研究了浙江沿海地区近十年间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过去十年浙江省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农业、林业、建设用地的数量增减上,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简称ENVI),辅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进行图像的处理与分析。以新化县为例,对2001年和2011年两期校正融合后的IKONOS影像进行分类和处理,得出土地利用变化及相互转变的关系,利用动态度数学模型,揭示新化县2001年~2011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庆作为靠自然资源(石油、草原、耕地)发展起来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地区之一,具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剧烈的特点。利用大庆市5个时段遥感影像解译得出的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分3个阶段对大庆市三大产业产值和土地利用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并且计算了大庆1992年至2001年的大庆市区及4个县的产业工业化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系数。根据典型相关分析及耦合系数的结果,对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产业结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大庆由于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有独特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工业产值,特别是与石油有关工业产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调水后额济纳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以额济纳绿洲2002年和2006年遥感影像及相关气象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调水后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区范围主要依据轨道号为133/33幅遥感影像所覆盖的额济纳绿洲界定,总面积约1.65万km2.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对土地使用越来越重视,土地的划分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遥感监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使用TM卫星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法,应用ENVI、ArcG IS软件对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分类结果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王秀兰 《资源科学》2000,22(3):39-42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A土地得用/土地覆盖变化;人口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徐州市沛县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对研究区多时相TM/E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分类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研究区近10年来的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生态格局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有效性建议,以期能够对研究区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该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研究区,以1995年、1997年的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图和1999年海珠区遥感影像图作为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作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近些年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随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多个科学分支交叉研究的展开,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发展。文章就土地利用/图地覆盖变化近期的研究状况从监测研究、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模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1,33(6):1195-120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6.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11,33(8):1621-1629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2011年遥感影像解译资料为依据,采用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内蒙古鄂托克旗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各苏木镇土地利用程度普遍较低;各种用地类型聚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生态退耕前后甘肃正宁县农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判生态退耕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对相关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正宁县为案例区,从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土地产出效益、环境支持力、政策补贴4组准则出发,选取了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1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1995-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测算体系,并通过相对接近度法(TOPSIS),来多层次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时序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层次聚类法,基于全部指标对研究年份进行聚类,进而区分研究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的时间节点。结果表明:①构建的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指数C(I)、土地产出效益指数C(O)、环境支持力指数C(E)和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C(T)时序曲线都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C(T)最大值为2002年的0.77,最小值为1995年的0.20;②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将正宁县退耕前后16年的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特点划分为:1995-2002年的波动调整阶段、2003-2007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和2008-2010年的巩固预警阶段。  相似文献   

19.
周培诚 《科技通报》2021,37(8):36-39,4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以及碳循环问题是和当今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为了有效对于旱地区的碳循环进行观测,设计并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干旱地区碳循环动态观测方法.主要通过遥感、GIS技术以及生态模拟方法进行研究,选取较为典型的干旱地区为例,分析干旱地区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碳循环问题.对干旱地区不同时间段内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根据对比、分析获取干旱地区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情况,通过GIS方法分析干旱地区的植被生长情况,依据生态模型模拟干旱地区碳循环过程,以完成干旱地区碳循环动态观测.仿真实验结果全面验证了所提观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热带季风区多云多雨的天气条件一直是多光谱遥感探测地表信息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东南亚地区多雨多云的复杂天气条件以及水稻种植灵活的特点,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DTW)距离的相似性判别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双季稻种植面积进行了遥感提取研究。针对研究区雨季遥感影像像元受到云覆盖影响严重,使用替换法去云,结合S-G滤波方法对计算得到的MODIS09A1数据的NDVI时序数据去噪,再采用DTW距离相似性方法逐像元比较与标准NDVI时间序列的时序相似性,将不同类型所得NDVI相似性值作为模糊分类隶属度参考值对泰国东北部地区单季稻、双季稻进行分类提取面积。最后结合野外采样数据、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针对东南亚多雨多云区水稻种植面积大范围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