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贫困地区办教育特别需要“三个坚持”文山州教委党委书记、教委主任张呈纬文山是穷州办教育。“穷打穷的主意,穷想穷的办法”是贫困地区多年来一直努力实践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寻找答案的进程中,我们悟出:贫困地区办教育必须坚持走依靠人民群众的路子,坚持教育与经济...  相似文献   

2.
观点     
《华章》2006,(11)
不能让城市成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收割机”【新闻】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四中副校长董凤华对记者说,同样一名教师,在农村学校工资只有几百元,在县城学校就能有1000多元,到了省城就有两三千元。基层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往往拿到荣誉之日就是离开学校之时。【观点】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面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果实,大量被城市和发达地区“收割”,是不争之实。记得一位名叫王守奇的乡村教师曾被社会广泛关注,他的教育经费来自自家的5亩鱼塘、120只鸭、60只鸡,他以一人之力挑起一个村孩子的教育。其实,…  相似文献   

3.
现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困难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举债"普九"的情况相当普遍,欠债是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优秀教师走了、新加入的教师素质越来越低了、不合格的教师又增加了;不适用的教育内容,除了生产了一批"高考机器"外,还剩下了一些不能用的"废才"……在越来越多的困难中,贫困地区教育的"血"被城市抽走,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抽血机",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4.
媒体聚焦     
农村教育的"血"被城市抽走《中国青年报》发表张洪清的文章认为,在越来越多的困难中,贫困地区教育的"血"被城市抽走,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抽血机",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一个怪现象:越是贫穷地区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贫困地区的优秀人才被输送到城市,贫困地区变得更加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村教育变成一片片"茬地"、一个个"空壳"。拿什么来稳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拿什么来顶住农村教育的"血"不被城市抽走?  相似文献   

5.
刘舒 《陕西教育》2009,(1):131-131
高陵县耿镇中学创建于1972年,是一所镇办初级中学。学校坐落于渭河河畔,与耿镇乡生态基地“千亩胡萝卜基地”交相呼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多年来,学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以“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并使2006年、2007年中考“一中”上线率均位居全县农村中学前列,  相似文献   

6.
最近《羊城晚报》报道:“粤东地区潮安某镇每一学年在一千多名升中学的学生中,通常有三分之一的成绩优秀学生人读重点中学,剩余的800多学生往往只能选择到该镇的联中就读,到联中就读的学生差生比例达到七成以上,这些学生读到初二前后每年均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辍学。”这则新闻报道的情况和桂西北部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弹指一挥间,柳州市支教工作已走过了9年的历程,支教工作从初期的从机关派干部和从学校巾选送优秀教师下到农村学校,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改变当地薄弱学校的面貌,发展到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先进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的“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直至目前在实施的区内经济发达县对口支援“两基”攻坚县的“县对县”对口支援工作;柳州市支教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一年,每位支教队员都勇敢地接过支教接力棒,他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奋战在支教第一线,  相似文献   

8.
过去数年间,我们学校由一所很不起眼的山区农村中学顽强地跻身于全县前列,成为重点中学,一批批优秀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走出了山区。然而,形势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又使我们由“重点”回到“普通”,学校面临全面“转轨”,教育目标由过去单纯抓少数优秀学生升学转移到面向全乡所有小学毕业生,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我,深深感到肩头的任务更加沉重。我们要对每一个升入初中的少年负责,教育引导他们走过这法律赋予他们权利与义务的三年人生历程,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折。首  相似文献   

9.
到中西部贫困地区采访,我听到的最意想不到的一句话是:考不上大学慢慢穷,考上大学立马穷。农民收入与大学收费之比的数字表明,儿女上大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子女上大学,是很多农民家庭解脱贫困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最重要通道之一,我的大学同学中来自农村以及贫困山区的可占到80-90%乃至其上,他们后来都成为家庭荣誉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那个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和他们的子女,虽说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平,但是还有在升高中考大学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聊以自慰,且培养一两个大学生根本不需要节衣缩食或勒紧裤腰带。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同样都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媒体上曾报道过“教育治愚,教育脱贫”的典型,以证明“读书无用论”的荒谬不经。  相似文献   

10.
日前,英国舆论对教育界提出质疑,很多优秀毕业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舆论认为“填鸭式教育”和“过于娇惯纵容学生”是导致学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David Robb表示,该校对“A”等成绩的优秀学生进行入学补习,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不管是在农村中学,还是城市中学,都有一些人穷志不穷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懂事,知道父母的艰难,体谅父母的苦衷。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孝生”。  相似文献   

12.
《湖北教育》2007,(1):29-29
同样一名老师,在农村学校工资只有几百元,在县城学校就一千多元,到了省城就两三千元。基层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往往拿到荣誉之日就是离开学校之时。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果实,大量被城市和发达地区收割了。  相似文献   

13.
拨亮烛光     
我国为农村教育所设的两个扶助工程 ,一个是专帮穷孩子的“希望工程” ,另一个是专帮穷教师的“烛光工程”。“希望工程”已深入人心 ,国内外有识之士为了让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能“一个都不能少”地重返校园 ,纷纷慷慨解囊 ,托起一轮“希望的太阳” ;“烛光工程”却鲜为人知。“烛光工程”1998年4月由中华慈善总会正式启动 ,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为贫困地区的特困教师提供生活补贴 ;二是为贫困地区的教师提供培训 ;三是为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评发“烛光奖”。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可以说 ,“烛光工程…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0%,但是农村小学教育质量长期以来与城市教育差距很大,存在很多问题,如撤点并校所带来的生员质量不整;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由于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别使得很多优秀学生流向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城乡差别,使我国农村教育存在很多不利的条件和因素。但是,农村学校仍旧涌现出很多优秀学生,培养和输送出大批优秀人才。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我国六千万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从长远看,我们培养和挑选人才资源的基地,主要是在农村。因此,研究农村优秀学生成长的因素,对于从事农村教育的同志,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和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海南农垦三亚中等专业学校按海南省发展计划厅、海南省教育厅联合通知的要求,承担起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能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技术骨干的任务,开始举办农村青年成人教育中专班,又称“小康班”。并于当年第一批招生并轨后“公费生”———小康学员。为了把小康班办好办出成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事的指示精神,几年来,学校认真把好招生录取关,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培养了不少实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校共举办了8个小康班,学员近320人,毕业的学员…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中,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在进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必须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学可上"。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保留必要教学点,保障学生上学的交通安全,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湖北教育》2005,(10):1-1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荆州市荆州区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早查夜访,检查学生一日常规管理、食品卫生、学校安全、寄宿制学校住宿等情况;他们向城市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子女颁发“绿色希望助学证”,实行“零交费”入学;他们针对农村布局调整,新出现的学生路途交通安全问题与有关部门协调,对接送幼儿、学生的车辆和线路进行整治和调整,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把关系到学校、学生的一些“小事”当大事做,而且千方百计把这些“小事”做好、做实。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依然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即使在国家表示要用“更大决心”和“更多财力”来发展农村教育之后,在湖南邵阳,我们看到,穷县办教育的路仍然走得艰辛。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上个世纪邓小平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而今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从计算机的认识还是应用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的推进更使偏远贫困地区的老师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