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革命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的学术建设深刻体现着革命的历史逻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学理基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双重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也具有了“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使命;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维度来看,中共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供学理基础和学术论证,体现着“思想创新”与“学术创造”的交互作用;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指引研究方向、建立领导机构、制定文化政策、组织学术群体等领导方式,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形成灵活、有序、高效、创新的运行机制,不仅推动新民主主义的学术文化建设,而且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任务,实现了“学术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3.
略论王瑶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王瑶先生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的个案拓史的层面上,展开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化文化与文学的一个人格符号的解读,从而可以论证,研究鲁迅,因为个体生命需求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上,其阐释的内在动因也有很大差异。鲁迅对我们的生命渗透和我们对鲁迅生命认识,在生命认识,历史和人文意义上是无穷尽的,从中看到鲁迅到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艺作为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最典型的实践形态,秉承五四文化运动逻辑,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同时,延安文艺在接纳西式“歌剧”的形态重构中,不断进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文艺生产。延安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高潮的文化艺术形态,由西方引入到不断本土化的嬗变过程,也正是延安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缩影。延安文艺不仅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导,还受到多重话语碰撞融合的影响,具有多质的特点。延安歌剧以现代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接壤,不断进行嬗变发展,体现了延安文艺在多重因素下促成的“历史多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经对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作过极其精辟的论述。他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这里,毛主席将民族的文化提到问题的首位,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只有沿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新文化。文学艺术是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同民族的习惯和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建设无产阶级的新文艺,要贯彻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必须在文艺民族化的问题上下工夫。没有文艺的民族化,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尽管在“五四”前后对文艺民族化问题还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主张,但他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捍卫和发展文艺的民族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的  相似文献   

6.
李鹭 《教学与管理》2001,(12):52-53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因此。在将近4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敢对鲁迅的人品、作品作出丝毫的怀疑和否定。尤其是“文革”时期,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作品都被称作“毒草”禁锢之时,只有鲁迅的作品却与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并列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上允许阅读、销售。鲁迅的言论(特别是其晚年的杂文)与马恩列斯毛的语录一起.被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大字报”大量引用。  相似文献   

7.
“中间物”是鲁迅经验理性的思想结晶,它不是形而上学地去阐释某种哲学概念,也不是对自己的灵魂去进行深度拷问,而是在碰了许多“钉子”之后,痛彻肌骨的生命感悟。文化身份的自觉认同,以及强调“中间物”与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我们认知鲁迅思想的重要前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何处去?这一连串的精神追问,恰恰反映了鲁迅在历史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去思考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最终经过“有”和“无”的激烈冲突,使其以“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去细细咀嚼“希望”与“虚妄”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研讨毛泽东文艺思想,研讨毛泽东与鲁迅,是很有意义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有两点,对中国现代文艺的影响最为深刻。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由于有了学习的榜样,又有了明确的方向,奔赴延安和各解放区的广大革命的知识分子,经过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正当全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这篇重要讲话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陕北公学简称“陕公”。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于延安。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诗集里透发了鲁迅对“爱”的理解和独特阐释。通过分析鲁迅对孩子、青年、老者等三个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窥测先生深藏不漏、面貌各异的“爱”的哲学,展现鲁迅鲜为人知的较为亲切、慈爱、温柔的一面,从而更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表明他对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在时间意识上表现为一种被法国学者伊夫·瓦岱称之为的“空洞现时”感。这种“空洞的现时”,在鲁迅那里经常转化为“沉默”的主题与意象。“无声的中国”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性表征。然而鲁迅的“空洞现时”感并未导向彻底的空虚和沉沦,而是在对于“空洞现时”的揭露、表现和批判中,与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被福柯称之为“英雄现时”的关系。鲁迅在悲观与虚无之中奋起反抗,使悲观与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意义的试金石,使“空洞的现时”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的现时”。鲁迅以其对“空洞现时”的克服与超越完成了自身的英雄化。  相似文献   

14.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在以往《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忽视了鲁迅对“拿来主义者”素质上的规定,指出其与鲁迅“立人”思想上的深刻联系;阐释了“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具体内涵。并且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这样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因此 ,在将近 4 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敢对鲁迅的人品、作品作出丝毫的怀疑和否定。尤其是“文革”时期 ,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作品都被称作“毒草…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对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作了崇高的评价,指出鲁迅是“五四”所开始的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①正确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以社会教育、干部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不仅对提高边区民众文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延安时期成人教育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