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镇之 《新闻界》2001,(2):32-33
受访者:方汉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内10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之一。)时间:2001年1月28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林园·方教授寓所采访者:郭镇之(方先生的博士生)郭:方先生,您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虽已超龄,仍未退休。现在除了做研究,还给学生讲课吗?方:很少讲课了。有时作作讲座,给硕士生班讲一点课,例如“中外资产阶级新闻学比较研究”,我讲中国部分。郭:那真可惜。当年本科生和一些培训班的同学都很庆幸能听您讲的课。您带多少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各是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自1984年1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家高校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总体可分为萌芽、成熟、拓展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具有18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5家,具有新闻学或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国内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流的综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从3位发展到268位,博导的年龄、性别、专业方向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大陆博士生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注重内涵发展、学科特色,以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3.
方汉奇先生是我国新闻理论界宗师级的著名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顾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课程教授和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吴玉章奖金”基金会委员、新闻学学科评审组组长。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2015,(2):2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新闻传播学大辞典》近日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辞典不仅大幅更新了1993年版的《新闻学大辞典》,首次集纳了传播学的成果。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维客、威客、闪客、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以及媒介融合等新闻传播学科最前沿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辞典历经6年多编纂,由两位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99岁的甘惜分和88岁的方汉奇教授担任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魏少华 《新闻界》2005,(6):144-145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二届四次会议暨新闻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会议于2004年11月21—26日在西安召开。据新闻专业学会对新闻专业点的摸查:目前我国新闻专业点全国共有459个,新闻专业现有在校生10万以上,每年毕业2万5干人以上。现在的新闻传播专业共有10个博士点,博士生导师60人,教授260人。新闻传播教育呈加速度在发展。新闻传播学成为高考与考研的一大热门。  相似文献   

6.
3月22日,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史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会,纪念“我国新闻界的开山祖,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徐宝璜先生诞辰100周年及其所著《新闻学》一书再版发行。 徐宝璜先生(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政读经济学、新闻学专业。1916年学成归国,先任北京《晨报》编辑,继返北京大学任教授兼校长办公室秘书,开设新闻学课程,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创我国新闻学正规教育的先河。他所著《新闻学》一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被称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 新闻界领导、新闻界老前辈以及新闻史学界、新闻教育界、新闻学术界龚心瀚、吴冷西、钟沛璋、唐非、扬子才、姚云、邓季惺、温济泽、张映吾、方汉奇、文有仁、甘惜分、何梓华、赵玉明等40多人出席了纪念会,徐宝璜先生的儿子徐友陶、徐厚舜分别从台湾、南京专程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介绍了徐宝璜先生的生平及其对新闻学的贡献。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唐非在讲话中号召大家学习徐宝璜先生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优良传统,在实行改革开放、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发扬敬业精神,为新闻工作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中宣部新闻  相似文献   

7.
叶蕾  祁林 《新闻界》2007,(3):10-11
2007年5月19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上,新闻学著名学者方汉奇、丁淦林等人做了主题发言,对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新闻史研究的思维转变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各分会场的代表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第一届传播研究与实践:传播领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于2011年2月24-25日在台湾世新大学召开。人大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教授,以及方汉奇教授、陈力丹教授、王润泽副教授出席会议。方汉奇以恒定与变异:共和国六十年新闻史回顾为题、王润泽以跨学科视角下的传播发展历程为题、陈力丹以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六月二十四日北京—深圳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主持召开的’1993中文传播研究暨教育研讨会将在本月末举行。这是海内外华人传播学者的一次盛会。我和大陆另外十几名学者应邀参加。上午在新闻所接待韩国汉城大学传播学教授康贤斗以后,即奔首都机场。同行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还有人大新闻学院院长何梓华教授和中国新闻学院沈如钢教授。飞抵深圳后,又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刘海贵副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的李进才、吴高福、樊凡三位会合。  相似文献   

11.
2018年8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传播学科咨询组第四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教授根据会议决定,宣布“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论坛”成立。多年来,郑教授为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做了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徐培汀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最近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52万字,内容有:一、西学东渐:新闻学在中国;二、理论新闻学研究:三、实用新闻学研究;四、边缘新闻学研究:五、历史新闻学研究;六、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七、新闻教育:八、传播学研究:九、港澳的新闻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十、台湾的新闻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十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总结与展望。全书材料丰富,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3.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徐培汀教授的专著《20世纪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已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汉奇作序。全书52万字,分述20世纪理论新闻、实用新闻学、边缘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广播电新闻学的产生与研究历程;阐述新闻教育、传播学究的变迁与成果,介绍港、澳、台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与展望走向21纪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情况。《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尹立  相似文献   

14.
在碰撞中反思--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30余位新闻与传播学知名学者应邀参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座谈会。学者们就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的学科建制、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改革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学科发展走势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新闻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通常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标志;而1978年7月…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播·中国·世界",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杭州等地的70多位新闻传播学子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新闻传播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学科门类调整的征求意见稿,又将新闻学和传播学并列为两个一级学科,放在社会科学门类。这一升格,一方面反映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对新闻与传播学的重视,另一方面折射出新闻与传播学迅猛发展的态势。据统计,至2001年底,新闻与传播类的专业点已达250多个,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等多层次并存的局面。但是还应对新闻与传播学通才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东南传播》2014,(12):148-149
11月21日下午2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主编、《东南传播》学术顾问、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陈力丹教授于福建师范大学致广楼2—101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必要的新闻理念》的讲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专业的同学们参加了此次讲座。  相似文献   

18.
段勃 《新闻通讯》2009,(10):38-39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沈正赋,男,1965年生,安徽师范大学三级教授,文津学者,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在安徽日报社主办的《新安晚报》担任记者、编辑;先后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新闻业务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2010年起到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19年起担任文化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意识形态建设方向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00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驾鹤西行,这是我国新闻学界的重大损失.笔者以为,新中国成立后,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新闻学者,有三位先生:方汉奇、甘惜分和早在22年前仙逝的王中先生.我有幸同这三位先生都有过亲密接触,梳理他们的人品、学品和学术成就,深感受他们的教益良多. 甘老1958年入党,解放后曾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0年起转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