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记录了"展开与折叠"一课的教学过程.教师以"正方体的展开"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三个活动,从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到三棱柱和三棱锥的展开、以及正方体的展开,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自然生成立体图形展开的研究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升数学素养.一、背景介绍本节课是"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节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不同方式下的表面展开图.本节的知识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2.
"周长是多少"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之后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围绕周长的含义以及相关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精心设计了"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和"量一量"四项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既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不同的多边形,也涉及一些不规则图形。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本节课一方面要引导...  相似文献   

3.
“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节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方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于二、三年级学生的教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5.
刘利 《考试周刊》2013,(70):60-60
<正>点线面体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基本内容,苏教版教材也是按这样的顺序呈现图形知识的,正因如此,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呈螺旋上升势。那么,在每一节的图形与几何课堂中,能否都如此教学呢?我认为,一节成功的图形与几何课不仅要让学生横向发展,纵向拓展,还要让学生受益长远。因此,我建议3D教学——就是将2D的知识改编成3D知识,使知识"立体化"。3D有三个维度,即知识的理解、技能(经验)的培养、(知识)框架的建构。下面我结合具体课例谈谈3D教学图形与几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校也开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其中"三人一课"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自我校"三人一课"教学教研集体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体教师的大力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本文中,笔者以冀教版一年级第二单元第八课《春雨的色彩》为例,介绍了我校开展"三人一课"活动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中.有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完《认识图形》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拼组图形”。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这些图形后.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课例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课前思考"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学习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够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进行相互的转化。这节课通过展开和折叠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呢?教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适合小学二、三年级的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在拼图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巧妙,在创造图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拼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教学难点是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校的一位教师作了研讨课"认识图形"(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而且大家认为,这节课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这个一直困惑教师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一、缘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测量"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它上承长(正)方形面积教学,下接三角形、梯形面积教学,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和研究,涌现出许多经典的课例。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多次顺利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但是其中一位学生的疑问"老师,各种形状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都保证可以这样通过剪拼正好转变成长方形吗",引发了我对本节课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实践和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领域。对于这一领域内容的教学,部分一线教师在理解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有的将其上成了"双基"课,有的将其上成了"放羊"课。那么影响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要素到底有哪些?通过多次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教学时,正确选择活动场地和教学器材,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这三方面也是影响其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基础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背景 "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校的研讨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这节课.课前我有三点困惑:1.如何回归学生的经验,沟通知识与活动、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2.如何回归学生的需要,感受探索与发现图形中的规律的必要性,满足探究的欲望?3.如何回归数学的本质,经历探索的过程,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校的一位教师作了研讨课“认识图形”(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而且大家认为.这节课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这个一直困惑教师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第5章第1节.) [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与坐标"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作为第一二学段"图形与位置"的发展,本节课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它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今后从坐标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同时也为后续的一次函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颇有感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好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再动手测量、画图,理解意义后又组织练习,学生对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较深,可其中一个环节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障碍。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树人杯"评优课活动,课题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ab≤(a+b)/2(a≥0,b≥0)".经历了备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对这节课内容的引入有一些粗浅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轴对称图形》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初中阶段,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图形全等的具体应用,是与平移、旋转等相关联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方式,也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背景"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校的研讨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这节课。课前我有三点困惑:1.如何回归学生的经验,沟通知识与活动、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我应邀参加"甘肃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一节数学课,人教版教材,课题自定.我选择了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原因是:第一,"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分别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的4个单元;我省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分别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的5个单元.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这部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纵横联系,才能较好地进行各个阶段的教学.第二,我校数学课题组已经对"位置与方向"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如"认识东南西北""数对"等,所以进一步研究此课会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位置与方向"这部分教学内容.我们三度教学实践,或困惑、或欣喜、或发现、或顿悟,共同走过了一段"痛并快乐"的磨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