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所谓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这些语素在组合成词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组合能力的不同.表义功能的不同.所组合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也有不同,于是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合成词。这些类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分辨时却有一定困难,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词语,要想从实质上把握其类型,单靠一般教材上讲的那些合成词的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蚕食”,到底是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语法中,名名的组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名语素与名语素组合成词,一种是名词与名词组合成短语。前者如“脸盆”“人物”“铁床”;后者如“书报”“妈妈胃病”“中国长城”等。一、名语素与名语素的组合名语素,主要指名词性的成词语素。它们既可单独构成词,又  相似文献   

3.
根据语素的定义,确定语素抓住“最小”和“有意义”两点,仅此而已,学生就会昏昏然,因为这个定义在讲单音节语素时倘适应,但讲到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诸如“联绵词”、音译外来词)时就显得很滞涩了,如“沙发”,学生会认为是两个语素,因为“沙”和“发”既有音又有义,合乎定义。初一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不懂得哪个词是音译外来词,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一类词都列出来给他们背;也不懂得古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第一讲里谈到过《暂拟系统》只包含词——词组——句子这三级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则扩展成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言单位,换句话说,语素是《教学提要》中新增加的内容。在这一讲里,我们就有关语素的几个问题向老师们作扼要的介绍。一、什么是语素?概括地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它不但可以构成词,而且可以构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暂拟系统》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否定了这一提法,理由是作为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最活跃,一个语素可以构成众多的词语,所以语素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这个词是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高考辨析词义的题目频频出现,词语的辨析和使用成了必考项目之一。其主要题型有:辨析选用近义词语(包括近又成语);辨别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正误;辨析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又。这类题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考生感到棘手,有必要在备考阶段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C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分析词语也如此,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这是总的原则。具体说来,又有以下一些方法。(-)分析语素法。即从分析语素(也称“词素”)的细微差别入手进而区分整个词语的意义。冽(…  相似文献   

6.
所谓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这些语素在组合成词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组合能力的不同、表义功能的不同、所组合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也有不同,于是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合成词。这些类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分辨时却有一定困难,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词语,要想从实质上把握其类型,单靠一般教材上讲的那些合成词的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蚕食”,到底是主谓结构,还是偏正结构,这仅靠合成词的常识,是不容易解决的。我们还必须把语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结合起来,把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先确定它的词义,然…  相似文献   

7.
语素和词是汉语语法的两个基本单位。吕叔湘先生说:“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宋玉柱先生在比较了目前有关词的几种定义的优劣得失之后指出,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形体和意义都固定化的造句单位。”于是,不少学者便从表义的明确与否、声音形式的固定与否、运用的自由与否等几个方面对语素和词加以区别。冯广艺先生从层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说明:“语言层级装置中处于最底层的有意义的单位叫做语素,比语素高一级的处于次底层的有意义的单位叫做词。”为了醒目,我们不妨把汉语的四级语法单位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8.
拙文《介绍语法新体系》连载之后,笔者陆续收到了一些教师读者的来信。现就来信中提出的问题略陈浅见,供老师们参考。 (一) 问:“蝴蝶”与“凤凰”属于单纯词,还是属于合成词? 答: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蝴蝶”、“凤凰”这两个词很少拆开使用,基本上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应属于双音节的单纯词。虽然“凤凰”的“凤”和“蝴蝶”的“蝶”偶尔也有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别的词的情况,如“丹凤朝阳”、“凤毛麟角”、“龙凤呈祥”,“蝶霜”、“蝶泳”、“螺恋花”;但在这些  相似文献   

9.
所谓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这些语素在组合成词的过程中,由于它们组合能力的不同、表义功能的不同、词性和组合语序的不同,所组合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也有不同,于是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合成词。这些类型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实际分辨时却有一定困难,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词语,要想从实质上把握其类型,单靠一般教材上讲的那点合成词的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房顶”,到底是主谓式。还是偏正式?这仅靠合成词的常识,是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商贾词汇系统主要由以“商”和“贾”为主的两大“同语素词语族”组成,它们分别与先秦商贾语义系统的12个义位相对应。词符化过程中由于“二次分类”、理据凸显及类推等种种原因形成了两个系统既相对应又相交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福州方言的“其”和“过”都是常用词。“其”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保留在福州话中的“其”可作为助词、量词,而作为量词,古书尚未见记载。“过”在福州话里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素,它可单独成词,又有和其他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是一个能产力很强的自由语素。本文从词义、语法功能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零 0.1在汉语中,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如“语言”是由语素“语”和语素“言”按并列关系组合而成的;“年青”是由语素“年”和语素“青”按主谓关系组合而成的。因此,不同的组合方式体现了两个语素之间不同的语法关系。 0.2合成词中两个语素的语法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语素的排列次序。反过来说,语素在词中的位置决定了它在词内的语法性质及意义。“晚会”一词是“晚”和“会”两个语素按一从一主,从在前主在后的修饰关系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把字序颠倒一下,不说“晚会”而说“会晚”,那  相似文献   

14.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在理论上接受这个定义并没有多大困难,但是,落实到具体语言中,在一个语言片断中识别分析语素,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采用“替代法”鉴定多音节语言单位是一个还是几个语素。替代法来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描写语言学家把语素看成最基本的语法形式,采用同型替代法划分语素。所谓同型替换法,“即在同一类型框架中找到可以向化替换的成分”[1](348页)。比如说,“warmly”这一言语片段可以分出“warm”和“ly”两个语素。因为在“warm”框架中有“warmly”、“warmish”、“warmest”等形式,在“ly”的框架中,有“warmly”、“coldly”和“badly”等形式,那么运用到汉语中,“电话”这一言语片段可以分出“电”和“话”两个语素,因为在“电”框架中有“电话”、“电灯”、“电扇”、“电线”等形式,在“话”框架中,有“电话”、“废话”、“大话”、“梦话”等形式[1](348—349页)。这种确定语素的方法以双音节词AB为例,在A和B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如果A能被已知语素替换,形成诸如“B”的词语,同时,B也能被已知语素替换,形...  相似文献   

15.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新邵读者章红老师问: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偏义复词”,如何判定这些偏义复词的意义?本刊特请华容五中的李正兵、陈雪莲两位老师作答——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临时陪衬的作用。正确理解偏义复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语句的含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一、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例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再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偏意复词中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相似文献   

18.
在林林总总的汉语词汇中,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倒逆词。它顺着读是一个同,倒着读也是一个词。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有利于我们丰富词汇,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它们。同性同义。由两个相同性质的语素构成的联合式词语,顺读和倒读,其词性和词义都没有变化。例如“伴侣(侣伴)”,是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合成词;“煎熬(熬煎)”,是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嫉妒(妒嫉)”,是由两  相似文献   

19.
“摸索”与“探索”是一对近义词,日常使用频率较高,且常被混用。初看似可等同,细究则用法殊异。下面试就两词差异,从几方面作一“探索”,以资辨别运用。一从不同语素上看词义侧重从词的构成上看,两词均有共同语素“索”。故两词均有“寻找”义。不同语素是“摸”和“探”。依《现代汉语词典》,“摸”的可比义项为:①试着了解,试着做;②在黑暗中行动,在  相似文献   

20.
张鲁昌 《现代语文》2010,(3):123-125
语素义释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词汇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有很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表现在:词义和语素义显性关联度不高,词义中的语素义选择面临诸多困惑,难以解释语素组合成词语时产生的增加意义,难以解释同义或近义、反义语素构词的一些现象等方面。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词语整体意义的教学为中心,以语素义为拓展手段,并注意适当讲解语素在加合时常见的结构及意义,使学生在掌握词语意义的同时,能够了解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意义和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