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母亲死了(陈化明)我的母亲非常善良,一生勤勉,是我家的支柱。她生了十个孩子,但只有四个长到成年。一九三二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纪念日,平乐有纪念活动。我去参加演出抗日的话剧。离家时,母亲还为我做了晚饭。  相似文献   

2.
《从痛苦到超越》在序论中便开宗明义:“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的评介和批判来揭示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说明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理论实质。”众所周知,叔本华和尼采是极有特色的哲学家,他们跨越了一个世纪,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这一特点给两位哲学家穿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捕捉他们思维跳动的脉搏。许多评介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章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没有把他们置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加以全面考察,从中揭示他们在哲学  相似文献   

3.
9月份埃博拉病毒开始发作,据说是在乌干达首都以北225公里的小镇。 一个女人突然发烧,5天之后死了。埋葬之前,遵照习俗,她的遗体在她的小屋停放两日,以候亲友参加葬礼,遵照惯例,亲友擦洗她的遗体,用一个公用的盆,以示永不分离。 定时炸弹就这样埋下了。几天之后,女人的母亲、孩子、姐妹、亲戚都死了,病毒扩散到周围25公里,截止11月6日,死了89个人。 这个可怕的埃博拉病毒,最早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拷问 她的年龄不是最大.但没有一个人不称她大姐。一声大姐包含着对她人格的尊重、善心的肯定、宽容的欣羡。一件事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她的母亲晚年瘫痪在床.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伺候到老死。  相似文献   

5.
根据斯大林的女儿透露,她父亲及最心爱的儿子瓦西里均遇害丧生,当权者甚至消灭证据,禁止调查。她又透露母亲早年死得很突然,外传被丈夫杀死。斯大林千金名斯维特兰娜,六十五岁,为第二任夫人阿利卢耶娃所生。她的生母于1932年离奇毙命,一说自杀,一说被斯大林射杀。斯维特兰娜早年经印度逃亡美国,戈尔巴乔夫时代一度返莫斯科,因过不惯苏联生活,再度赴美定居,近年写回忆录,大爆内幕。新作《给孙女的信》,透露父亲和一名弟弟都死的不明不白。斯大林于1953年去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7.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直接表述,它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来展现新闻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打开人物心灵的窗户,让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陈祖芬在《祖国高于一切》中,有一段描写王运丰与外商谈判,受到威胁时的心理描写: “不过他这时倒冷静了:其实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一部分。当初轰炸柏林时,年轻轻的都不怕死,何况现在?人要是能死在他所爱的事业上。那也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我是个科学家,一个热爱祖国母亲的科学家。母亲可以一时错怪她的孩子,但我不能不爱母亲。让我们感谢祖先传给我们的这样默默的献身精神吧!  相似文献   

8.
巨人也怕死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在其受临终之苦所折磨时,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张万金 《新闻世界》2006,(12):39-40
苏蓉是一个苦命女孩:6岁那年,母亲死了;高考前夕,父亲撒手人寰。但她又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即将辍学之时,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赞助,得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那年,苏蓉才意外地知道,那个默默资助了她四年的企业家原来就是她的高中班主任。而此时,教师已经病入膏盲。她感动于老师的善良,深深地爱上了老师,但老师拒绝了,并且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为她觅得了一份良缘……  相似文献   

10.
法国,诺曼底省,卢昂城。我面前是圣女贞德就义的广场。它是那么普通、朴素、简单。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曾经拯救自己国家于万分危难之中,如果没有她,我们不知法国的历史会要怎么写;一个在历史的殿堂中身列前排的伟大人物,她的见识、热情、气慨、勇气,都化为了一个个英雄业绩,永昭史册;一个朴实的农家女,至死她都保持着一个生死不移的信念、一种纯洁闪光的品格、一颗水晶般的灵魂。她就义于这个广场,活活地、而且是慢慢地被敌人烧死,历史上许多慷慨悲歌的就义者,都没有死得像这个年仅19岁的少女这样惨烈、这样难熬,她的死本身就是万世传扬的英雄行为,是真正圣徒的慷慨就义、英勇殉难,足以构成世界上最感人的诗章。  相似文献   

11.
从小处入手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笔耕不足三年,已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稿子二百一十多篇。从小处着眼点,是我的一点体会。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我踏着月光去散步,听到本村姚明华家里有争吵声,急忙走进他家,原来,他们是为跟母亲拢锅在﹁争吵﹄。五年前,他兄弟俩都认为母亲是个气累赘﹂,谁也不让母亲跟自家一个锅吃饭,母亲无奈只好另立锅灶。  相似文献   

12.
在送走自己悉心照顾了八年患癌症的丈夫后,辛丽艳的身上生发了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许多不久于人世的患者都将她视为自己的姐姐、母亲、女儿……2011年12月19日上午,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主任护师辛丽艳和同事前往40公里外的枣园头村出诊。途中,一位患者家属告诉她,她原本准备要去护理的病人去世了。辛丽艳举着电话,半天不语。"做临终关怀随时都可能会有病人离世,虽然都能接受,但还是会难过"。辛丽艳所在的宁养院是山西省唯一一  相似文献   

13.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14.
四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名震文坛。她是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父亲是名门之后,和满清宫廷关系颇为密切,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她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由于家庭失和——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怒之下而弃家出走,张爱玲的早期生活并不愉快,所以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剧色彩。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或多或少也带着些感伤。也许,就是因为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和  相似文献   

15.
特别感动于一个故事:战争期间,新婚妻子跟随当军官的丈夫到一个靠近沙漠的地方驻防。这个地方酷热无比,一年到头风吹不停。更要命的是,当地住的都是不懂英语的印第安人,大家无法交流。而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外出参加部队演习,她一个人在家相当寂寞。她向母亲写信诉苦。母亲的回信意味深长:“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寂寞的新娘想了想,对自己说:“那我就去寻找星星吧。”从此,她走出屋外。与周围的印第安人交朋友。一段时间后。因她的朴实、善良和聪明。周围的人慢慢喜欢上她。她从此迷上了这片荒凉之地。  相似文献   

16.
陈夏姿 《大观周刊》2011,(38):144-144
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深秋,满眼都是飘零的落叶. 当我把苦恋了3年的冰正式推到我父母的眼前时,母亲对于眼前这个农村出身的苦孩子没有半点好感.那时的冰又黑又瘦且极不善言辞,母亲冷冷的,只有一句话:"你们死了这条心吧!"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2,(Z1)
许嵘是个简单随和的女孩,一如她的经历,由于她的母亲是音乐教师,她在认识汉语拼音之前便熟悉了七个音符,并能把喜爱的儿歌在钢琴、扬琴、木琴上敲出个调调来。1990年她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其实她从小学到高中的16年校园生活里,最喜欢的是文  相似文献   

19.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做过一次早餐。  相似文献   

20.
2月13日.早上7时.我照例打开电子邮箱,一则来自北京的泣告让我呆住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老师的儿女给我的邮件称:“母亲刘衡1月1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送朝阳医院抢救,昏迷27天,终因心、肺、肾衰竭,于2月7日下午4时逝世。母亲生前得到您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对此我们惟有深躬到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2月11日我们送别了母亲。母亲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北京长青园,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生命之光’的纪念碑上。未悔人生虽九死,独留史笔待千秋!母亲毕生追寻真理,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精神永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将永远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