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妇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但是,由于文化、习俗及军事战斗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妇女在劳动生产、军事战斗、社会生活、行为方式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又呈现出与封建传统妇女显著不同的精神面貌,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太平天国妇女精神风貌的述论,既认识其历史进步性一面,也不能将其作为太平天国妇女解放之论据。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以后,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迅速行动起来,组成"全满妇人团体联合会",以创办"士兵之家"、邻保事业、慰问出征军队及阵亡者遗族等形式,"后援"关东军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尽管这些┅活动属于非暴力性的、甚至贴着"母爱"的标签,但却鲜明地反映了日本妇女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3.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但是从许多流传至今的民歌民谣中,又表现出广大妇女在军事战斗、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封建传统妇女显著不同的妇女形象和精神面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西学东渐对中国妇女的影响杜婉言一妇女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妇女的社会地位则是妇女问题的焦点。在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尽管红山文化中威严的女神群像,证实了在中国史前时代确曾有过对女神的崇拜;尽管在新石器时代以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5.
客家、壮族妇女遗风对太平天国妇女习尚和妇女政策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参军作战、参政为官、社会交际、恋爱婚姻、妇女不缠足、宗教活动、妇女服饰、妇女教育等方面。这种影响与太平天国发源地——广西地域客家和壮族妇女遗风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广西客家、壮族妇女习俗在太平天国内一种天然的继承和发展,并非是太平天国解放妇女所采取的主动措施。  相似文献   

6.
康迪贤 《教师》2008,(24):118-119
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在她的《第一性》里说道:“妇女在大踏步前进。她们抛掉了第二性的地位,这是几千年前农耕时代确立时为她们铸就的角色。她们的水平——以及领导地位——将得到提高。她们正在企业、教育、专业、政府和民间团体中获得有影响的职位。她们在某些经济部门中占主导;她们是第一性。她们也已经开始表达自己的性愿望,重新界定浪漫和家庭生活。当代妇女像冰川一样缓慢地切割出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景象,建造一个新世界。哒就是我国孟悦、戴锦华等所说的妇女已“浮出历史地表”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行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出身、经历、教养、创作历程不尽相同,但都专注于描写妇女的屈辱和灾难、觉醒和抗争,都在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对于这种文学现象,有人称之为“女性文学”。恩格斯指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61页)事实也真是如此。妇女在过去的社会里,处处都处于不平  相似文献   

8.
<正> 一、教育是充分促进和改善妇女地位的基础,它对妇女的发展以及妇女对发展的参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 纵观2000多年来世界妇女状况演进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虽然国际社会和各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现状等方面的因素,是阻挠妇女地位提高的压倒性的障碍,但是,妇女的体力、智能、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定位的就业层次、经济地位、参政与决策的程度、对束缚妇女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的冲击力度等等,不能不说是提高妇女地位的重要障碍。一般地说,女性自身发展的水平越高,她们参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就越深,贡献就越大,地位也就越高,对自身发展越有利。这种女性自身发展——参与社会发展——显示力量——得到社会承认——促进女性发展的过程,是妇女人力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妇女教育价值被充分认识和发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尽管妇女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尽管妇女对人类本体的生息繁衍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但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始终卑下而微不足道,受尽侮辱和损害.在中国,她们曾经被蔑称为亡国败家的“祸水”;曾经被孔夫子将之与“小人”相并列,即所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相似文献   

10.
从《傲慢与偏见》看欧洲19世纪婚姻的物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国社会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社会,其婚姻完全是由物质因素主导的。尽管妇女始终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模式决定了主导婚姻的不是情感,而是经济。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夏洛蒂与柯林斯牧师等人走向婚姻的过程均生动地佐证了家庭出身、经济地位等物质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婚姻与个人的命运有着无所不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妇女健康议题关涉身体边界、身份认同以及医学不确定性等主题,是医学哲学、身体哲学与技术哲学都十分关注的内容.妇女健康运动是女性主义医学批评的重要实践,它始于对禁止堕胎的法律与文化的抗争,尝试将妇女的经验作为有效的知识来源,挑战主流的医学知识生产方式,尝试应用和改进自助技术,帮助妇女控制生育活动,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尽管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备受诘难,依然为促进妇女健康意识的觉醒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最终成为妇女健康观念与日常实践的组成部分.妇女健康运动对卫生政策和妇女事业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影响,呈现出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积极支持妇女修道,因而出现了妇女修道的“黄金时代”。10—11世纪,改革后的教会极力排斥妇女,妇女修道随之急剧衰落。克吕尼、西多等修会最初敌视妇女,拒绝与妇女相联系,但是后来逐渐改变态度并向妇女敞开了修行的大门。从11世纪晚期到13世纪,普雷蒙特、吉尔伯特等采取双重体制的新修会在初创时期满足了广大妇女的宗教需求,但在其扩张结束后又逐渐限制妇女入会。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和各修会都对妇女修道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矛盾态度,这种态度的思想根源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盛行的矛盾的"妇女观"——既厌恶妇女,又推崇贞女。  相似文献   

13.
实在叫人难以置信!地处安徽西南边缘的沿江重镇——华阳镇,竟在5万多人口中,有青壮年文盲、半文盲5024人,文盲率高达19.9%,其中妇女文盲、半文盲占3793人,妇女文盲率达76%。如此众多的妇女文盲,严重地阻碍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制约着当地经济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之一。尽管描写女性的诗作并不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主流,但这些诗作透露出当时女性在婚姻、家庭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心理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20世纪初期女性问题的关注。以《家庭墓地》《仆人们的仆人》和《当家人》这三首诗为例,弗罗斯特早期诗歌中的女性拥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征——出逃,即逃离男权制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她们是弗罗斯特个人成长经历与当时女权运动潜移默化的产物。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可以更好地了解弗罗斯特对当时妇女问题的看法以及为现代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集好女人、穷女人、苦女人于一身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虽然祥林嫂具有传统女性的种种优点,但却受到神权、族权、夫权的多重绞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一形象,提出了劳动妇女出路的严肃命题。尽管鲁迅对此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从反面给人以警示:正确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劳动妇女的根本出路。这是《祝福》作为文学遗产的现实意义和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激荡下,秉着男女平板的时代精神,亲自领导了妇女争取参政的斗争。妇女们采取了上书请愿,舆论回击、“武力”抗议等多种斗争方式,将妇女解放运动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了广大妇女要求登上政治舞台的迫切愿望。尽管斗争的结局很不理想,但是妇女们那种争自由,争平等,争人权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在妇女解放运动走上闪现出不可磨灭的光辉,成为妇女们政治上觉醒的重要界标。  相似文献   

17.
1989年,印度政府启动了一项为妇女赋权的外部资助计划——妇女平等教育计划,简称“MS计划”。直到2007年,印度政府才开始对该“计划”进行资助。自实施以来,“MS计划”在目标、原则、评价、组织机构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唤醒印度妇女主体意识,改善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妇女生存能力。促进印度基础教育发展和推动印度现代化进程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妇女与太平天国社会》一书,以太平天国是否实行男女平等政策,有没有形成妇女解放运动为研究主旨,对洪秀全的妇女思想、太平天国妇女的精神风貌,以及太平天国妇女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活动,作了翔实具体的考察,系统、全面地叙析了妇女的历史命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妇女与社会的研究专著。该书在谋篇布局上,采取纵横结合的分析框架,比较好地适合论旨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对太平天国妇女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使全书在整体上显得丰满而有深度。资料丰富,评论客观公允。不失为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19.
乌尔纳姆法典、汉穆拉比法典、中亚述法典、赫梯法典是古代近东现存重要法律文献.尽管我们不能全窥四部法典全貌,但是通过对四部法典现存有关涉及妇女法律条文的分析,如通奸、离婚、继承等问题,我们仍可以认识古代近东地区妇女社会地位,也可以藉此一窥古代近东社会的价值标准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物化现象及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不管是贵为皇后,还是贱如妓女都带有一种物化性质,都被深深打上“物”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妇女已从政治上、经济上、受教育等方面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利,逐渐走向完整意义上的“人”,但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和人们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轻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女性的“物化”现象仍屡见不鲜。我们只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找到女性“物化”延续的内在本质,才能找到妇女走向平等、自由、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