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如今电视荧屏上,新闻现场报道风头正健。一个较为典型的说法是:新闻现场报道“回归的,不仅仅是现场”。可以说,敢于打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旗帜,确实是针对时下“两张皮新闻”呆板平面现象的一种反动,是按照新闻规律,向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但是,标榜新闻的现场报道,并不等于我们就能够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从它指导意义上的明确到实践意义上的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现场报道实例,来探讨现场报道的有关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视真正的优势所在。对此,我们桓台人民广播电台做了大量的探索,近几年,山东省一年一度的新闻评奖中,我们的现场报道获奖占较大比例。今年上半年,在山东省台就播出了我们的20多个现场报道。现结合我台和其他台的一些实例,谈一下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作用。一、用以揭示报道主题,增加报道的深度。在一些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电视荧屏上,现场新闻报道风头正健。但是,简单地在新闻作品上标贴上“现场报道”四个字,并不表明作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了。除现场镜头、现场采访、现场同期声这些必须强化的现场报道中,比之画面镜头而言,新闻语言运用欠精练,具体表现在:针对性不强、感染力不足、语言游离于画面内容……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现场报道实例,来对现场报道的语言运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现场报道语言的重要性随着现场报道的普及,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现在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现场报道,或者说现场报道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既有这种报道形式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现场报道与其他报道形式的根本区别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即现场语言。所谓现场语言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用真情实感解说、评述的语言。电视记者在镜头前“露个脸儿”不一定是现场报道,不露脸不一定不是电视现场报道。关键就看记者在现场是不是用现场语言来解说、评论。现场报道与记者是否“露脸儿”无关。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二月我做的十五篇打捞落水儿童小永伟的报道中,除了两篇中有一小段作了后期配音外,其他全是采用全现场报道的形式,这在杭州电视台新闻部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里我就本次采访中的体会和对于作全现场报道的必要因素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这里说的现场报道不是指记者在节目当中“穿靴戴帽”,前后脱节的现场报道,而是以记者在现场的采访贯穿始终,并且记者能在现场即兴评述  相似文献   

6.
黄宁 《记者摇篮》2006,(6):60-60
目前,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日常采访报道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体裁,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是因为现场报道能够充分发挥出广播传递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要想使听众在“此时此刻”听到“绘声绘色”的现场报道,闻其声,如临其境,这就对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作者从在《新闻招手停》和《整点播报》两个现场报道类栏目的工作实践,论述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广播新闻中,现场报道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前要做好“热场”并充分准备报道内容、准确设置时间悬念、恰当运用报道语言、做好点位设计等,使现场报道充满现场感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即兴地向观众解说或访问现场人物,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电视记者在现场频频“犯规”,造成现场报道传递的信息严重“丢失”和“失真”。现场“导演”行为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本与“导演”无缘,其全部任务就是以现场目击者和传播者身份,按现场新闻事件的固有逻辑,如实地进行现场解说和现场访谈。可是,有的记者却在新闻现场发号施令,要求现场人物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电视荧屏上,现场新闻报道风头正健。但是,简单地在新闻作品上标帖上“现场报道”四个字,并不表明作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了。除现场镜头、现场采访、现场同期声这些必须强化的“现场报道”要素外,电视现场报道的语言尤待改进。在时下的许多现场报道中,比之画面镜头而言,新闻语言运用尚显得稚嫩,具体表现在:针对性不强、感染力不足、语言游离于画面内容……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现场报道的实例,来对现场报道的语言运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11.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12.
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全现场新闻特色专栏———《新闻现场》在2000年的第一天鸣锣登场了。让电视记者回归现场,真正成为报道主体的“现场报道”,重又鲜活而又激昂地闪耀在电视荧屏。然而,《新闻现场》所回归的,远远不止“现场”二字,尽管“现场报道”定义的表述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我却要说,其实它并不怎么复杂,只要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场报道了。它遥远,是因为记者的矜持。我们几乎只能在前些年海湾战争报道和这…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在于现场画面,时下电视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纵观目前国内的电视新闻节目,不难看出,现场报道的分量在逐渐加大,作为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何参与和驾驭新闻的现场报道,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呢?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场报道的体裁多种多样,有消息,有通讯,还有特写,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写好现场,要写出浓郁的现场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在真实、快捷、客观上的要求无疑会更高。因此,研究现场写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不仅广播、电视新闻需要现场报道,文字新闻更需要现场报道。当代新闻界把“研究现场”“观察现场”提到了时代的高度来看待。如国外新闻界就强调一新闻记者必须成为现场的研究者”,强调“现在的时代是现场观察的时代”。然而,现在有不少冠名为现场报道的新闻却没有写好现场,现场感不强…  相似文献   

15.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顾名思义,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深入到所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边观察采访,边描述解说,边录音的新闻广播形式,它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内容精练、结构单纯等特点,用以报道预知的、空间跨度小、有强烈音响的新闻事件。“现场”是最基本的特征,现场观察、现场述说、现场采录是构成这种报道形式的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叫“现场报道”。有的记者在现场录了实况音响,回到编辑部再录下自己的解说,然后复制合成,这不能冠以“现场报道”之名,只能叫做“录音报道”。还有的记者远离新闻事件现场,把写好的稿子对着话筒念一遍,传回编辑部,这更不能称为“现场报道”,只能说是某某记者的报道而已。  相似文献   

16.
高山 《视听界》2002,(4):26-2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场报道按照所发生的新闻事实可以分为可以预见的不可预见的两大类,对不可预见的,我们只能依靠记者的个人素养、平时的积累和临场发挥;对于可以预见的现场报道,要塑造好记者的屏幕形象,则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好准备。1.要根据所要报道的内容,掌握大量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现场性、时效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色和优势,但在实践中存在着3个误区,从而在传播效果方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现场”的随意选择使有效信息衰减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现场”不仅是指记者出镜的场景、环境,它更应该是一个信息源,是让受众捕捉信息、感受氛围的具象、特定的空间。这个现场应该与报道内容有着必然联系,依附于报道事件而存在,因而成为现场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然而,有的电视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仍未对现场这一重要元素给予足够重视。对“现场”选择随意:或大而化之,缺乏场景的典型性;或长…  相似文献   

18.
马锋 《视听界》2006,(4):70-72
“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凤凰卫视的这一口号几乎成为90年代以来所有电视人的新闻理念。于是,现场报道承载起了电视新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经过艰难的摸索,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形式上的“三段论”模式:首先是开头播报,交待某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或由头;然后是背景加记者在事发场所的采访;最后,回到事发场所,介绍这一事件的意义或对其进行评论等。为了强调对现场的重视,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场报道”:记者在某一事件发生场所出个头、结个尾,而中间部分和动态新闻报道没有丝毫区别。细思之,我们对现场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其中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电视新闻中大量采用了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开始走上屏幕,由过去的“幕后英雄”,成为今天的“荧屏明星”,从而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现场报道还不多见,这种报道形式的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现场报道的特点和规律加以总结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波 《军事记者》2008,(1):15-16
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但绝不是随便转转就可以出新闻的。以此次嫦娥一号报道为例,在西昌,央视架设了几十个机位,采编人员上百人。参与发射现场报道的国内记者超过300人。在这种竞争中,报纸要吸引读者眼球,就要注意在“速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