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黎燕 《文化学刊》2012,(4):99-101
《菽园杂记》民俗语汇的演变,遵循“语随俗变”的规律,“语”和“俗”二者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即该书的某些民俗语汇,随着具体民俗活动被时代淘汰,亦不再被当代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而是进入了历史词汇、语汇的行列;《菽园杂记》某些民俗语汇的历史演变与民俗文化变迁存在异构现象,即两者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不对称、不对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集市是我国乡村村民进行商品交换、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曾经在乡村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在电商、超市等平台的冲击下,传统赶集文化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本文从赶集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乡村赶集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价值,以期为赶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4,(6):132-135
乡村集市是乡村社会定期聚集进行产品交换和交易的市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乡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一方面有其经济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展演乡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辽西北的喀喇沁蒙古人在文化民俗上有着"特殊部落"之称,通过历史脉络中喀喇沁蒙古人的来源以及蒙古、元至清时期以来的迁徙重组的原因,分析民俗内涵和传承精髓,为该地区民俗文化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文化博大精深,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其中有着鲜明主题和浓郁秦巴韵味的民俗音乐是阆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也是历史的一种传承,体现了阆中当地自然、质朴的乡村气息,体现了阆中人民的思想和意蕴。该文系统梳理阆中民俗音乐,按照民间歌谣、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其现状,掌握其特征,探索其价值,思考如何对阆中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以此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以期阆中民俗音乐健康、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战略的推进,各地的乡村博物馆增加并发展起来。山东省的乡村博物馆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该文首先提出了乡村博物馆的概念,简介其在全国及山东的发展状况;其次从类型、规模、藏品、开放状态、观众等方面概括了济南市乡村博物馆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乡村博物馆在管理机制、藏品、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功能发挥、资金与人才、与各方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进行了总结。该文对推动济南市乡村博物馆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佳 《文化学刊》2013,(2):27-33
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而目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构建在自然景观之上,以农田景观为主,辅以优美的生态风光、厚重的乡土气息、朴实的乡风民俗,形成人文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景观体。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对乡村景观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此,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全貌与特征是乡村景观规划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文化地理视角出发,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摆脱传统乡村规划模式,避免乡土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韩华 《文化学刊》2011,(3):151-155
民俗语汇为语词中国民俗形态、民俗意象或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掌录》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训诂材料,这些词语保留了中国古代生动的民俗风貌及文化。论文将以《掌录》中的民俗语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语文学、田野民俗材料的收集作业、民俗语汇的动态发展三个角度来对《掌录》的民俗语汇训诂考证加以分析,从而探寻此书在民俗语汇研究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民俗的承载体。民俗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上有所反映。微山湖渔村的宗族观念在渔民上岸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于其观念的内在机制上,也反映于其仪式的外部形态上。这在当地渔村民俗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涉及日常生活、物质生产、精神活动等多个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育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形成良好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途径,应将民俗教育纳入其中。本文着眼于民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并从儿童民俗教育、青少年民俗教育、高校民俗教育、全民民俗教育四个方面探讨民俗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清帝大婚礼的文化诠释刘潞婚礼是古今中外所有民族拥有的一种礼仪,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的婚礼形式区别很大。以往对历史上诸民族婚礼的研究,多是以对民风民俗作直观描述的方式体现,而对婚礼的演变,特别是对历史上不同民族间婚礼相互融合的关系,则较少涉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符号的关系,从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保育的角度,研究乡村发展与乡村旅游。首先阐述了乡村文化旅游的意义,然后转向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随后提出乡村文旅资源的保育方案。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旅游资源集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于一体,在怀旧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旅游不仅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新民俗电影创作者将创作笔触伸进民间话语体系中,着力表现千百年来代代延续的民俗风情和宗族观念,谱写出一则又一则发人深省的民族化寓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电影产业的不断变化又为新民俗电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新的人文场域中,从文化编码、影像写意和历史瞭望三个视野出发,可以窥见新民俗电影创作中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思想旨趣。在历史脉络中寻绎生机,对当下的电影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竞渡文化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认为,竞渡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现代,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生产生活为特征的原生态无意识竞渡文化阶段,即史前文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龙神图腾和巫术文化为特征的初始竞渡文化阶段,是龙舟竞渡的雏形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与端午节俗结合和纪念先贤为特征的节俗竞渡文化阶段,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主题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以朝廷主导和民间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娱乐竞渡文化阶段,其主题从唐代充满阳刚之气的竞技民俗,转化为了带柔媚之风的大众化娱乐民俗;第五个阶段是以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竞渡文化阶段,随着龙舟被列为正式体育比赛项目以及竞渡新形式的出现,竞渡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之魂在文化振兴,而古厝又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以乡村中的古厝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福州高新区水西林古厝的修缮保护及未来发展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乡村振兴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文化赋能作用,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舞孕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中华民族最典型最独有的艺术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将历史与文化融合在了舞蹈的肢体语言当中。根据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该文以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圆”与“线”的舞蹈动作形式、舞蹈动作调度的变化与舞蹈动作节奏的快慢为线索,研究中国古典舞与古代乐舞的审美流变的产生与发展,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演变及传承。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方式及历史发展,从中分析从古代乐舞到中国古典舞的演变及如何看待中国古典舞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9.
唱唱村歌,聊聊民俗,看看表演,写写书法,下下象棋,弹弹民乐,在讲堂书院里听课,在展示馆内欣赏祖先留下的老物件……这是近日笔者在浙江瑞安各地乡村文化礼堂看到的新时尚。"道德讲堂、文化家园、百姓舞台"。这些乡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整合乡风民俗和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使之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兼具现代化特色的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20.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