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振 《寻根》2004,(4):28-35
墨子思想有没有一个体系?有。这个体系,见于《墨子》的《鲁问篇》: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  相似文献   

2.
郑慧生 《寻根》2012,(4):27-28
上古先民居住的处所叫作宫室。《尔雅·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室一事,均为上古先民居住之所。《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日: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相似文献   

3.
《远古暨三代文学史》在《夏代诗歌》中认为,"桀伐有唐歌"和"《墨子》上载有一支(民歌)"是夏代诗歌。《墨子》所载文字的是对启和启之子"纵乐放荡"的描述,无论是这句话的全部,还是只将其中"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提取出来,都不可能是民歌。载于《归藏》的《桀伐有唐歌》因为《归藏》就与《周易》一样,是古代的占筮之书,而"昔者桀筮伐唐"就是卦文,它当然不会是诗歌。  相似文献   

4.
楚鱼     
①②③④《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说苑·贵德》,《孔子家语·致思》。此语出于楚昭王,《说苑·君道》、《韩诗外传》卷三,以及《孔子家语·正论》均载有“楚之望”。《墨子·非攻下》原文为:“昔楚熊丽讨(封)此睢山之间”毕沅注云:“讨字当为封字...  相似文献   

5.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6.
秦彦士 《寻根》2004,(4):15-18
在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当中,真正出身平民的并不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墨子就是其中一位。台湾学者王昌祉曾将孔子与墨子作过比较,他说:孔子的性格,渔和中庸,谨慎之心,循规蹈矩,少言语,多柔和的情感,比较退让消极,不喜欢冒险,更喜欢“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的优游自得的生活。墨子的性格,显然和孔子不同。墨子喜欢活动,积极进取,感情激烈,意志刚强,望准目标,向前奋进,不怕苦干,不惜牺牲,甚而喜欢冒险,大胆尝试。有灵活的双手,有科学的头脑,更有雄辩的天才,吸引人的能力,做领袖的资格。这正是贵族思想家与…  相似文献   

7.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8.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1)
正"吆喝"与"喓喝"吆喝,这里专讲食贩的叫卖声。古写作"喓喝",原是指虫叫的声音,春秋时期已见应用。如《诗·南召·草虫》:"草虫。"但""和"吆"在《说文》里都未曾收录。到了宋代,""仍是指虫声。如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欧阳公云:‘予作《憎蝇赋》,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宋代以后在文字上记载食贩的叫卖声较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更有御街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爱的问题有着多维的探索和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论语·颜渊》载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儒家所谓爱 ,第一 ,爱有差等。“亲厚 ,厚 ;亲薄 ,薄。”(《墨子·大取》)对亲厚的就厚爱 ,对亲薄的就薄爱。爱依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等级之别。第二 ,泛爱。“爱父 ,其继爱人 ,仁也。”(《郭店楚简·五行》)仁是把对亲之爱加以推广。“亲至 ,薄不至。”(《墨子·大取》)有最亲的 ,却没有最薄的 ,爱是普遍的。第三 ,诚。“诚于中 ,形于外。”(《大学》)爱是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 ,不是“作”出…  相似文献   

11.
編後     
寫作本期編後的時候,编者播放的背景音樂恰好是斯特勞斯圓美到讓人一再要忍不住生出微笑與安穩來拈花一般的《春之聲》。聲音之美,乃在能和:金聲玉振,琴瑟友之;出妙聲音,若天若人。在《春秋左氏傳》中,晏嬰與齊侯之間關於“和”與“同”已經有過相當精彩清晰的分梳:“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這段話要說的,其實也就是《國語·鄭語》中史伯“以它平它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之謂也。君不聞《國語·周語》乎?“細大不逾曰平”。尚和不齊平、求同不伐異,無乃云乎可?大哉斯言。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探讨《墨子》一书在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理论上的贡献。主要对防御理论和防御方法作一探究,从而证明《墨子》一书同《孙子兵法》一样是我国的又一部兵学奇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理论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7,(3)
<正>结婚酒宴,古称婚宴。它是中国各民族普遍流传的风俗。其始于氏族公社解体、私有制产生而引发部落战争之后,胜利者掠夺战败者为奴隶,被作为胜利品的女子,有的被战胜者强为妻室,成亲时,当事者往往备有丰盛酒宴酬谢同伙。这就是婚宴的起源。《礼记·昏仪》记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礼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曲礼》则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前者说新郎行礼接新娘入洞房后,共食  相似文献   

14.
《史记·孝武本纪》云:“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解祠者,谓祠祭以解罪求福。”“解祠”是以祭神为手段的祛除巫术。《集解》引孟康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并引如淳语:“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从这些解释看,枭是因其“恶”而被用作祭祀用物。  相似文献   

15.
食艺调谐与政通人和──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佟辉一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孟轲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又《礼记》的《礼运》篇亦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就把饮食看作人类的重...  相似文献   

16.
商族先公名号中的鸟图腾印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商族源于鸟图腾的传说商民族起源于鸟图腾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在社会上是广为流传的。《诗经》和《楚辞》是记录这个神话传说的较早文献: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商颂·玄鸟》)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诗·商颂·长发》)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楚辞·天问》)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正是在这些资料基础上,综合成如下完整  相似文献   

17.
正一説痴呆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李頤曰:"失魂魄也。談一音哀,詒音臺。"誒亦爲騃。《廣雅》:"騃,痴也。"《漢書·息夫躬傳》:"内實騃不曉政事。"《説文》有"佁"字,云"痴貌。讀若騃。"《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僵。"郭璞曰:"(?)儓,駑鈍貌。儓音臺。"駑駘亦此字也,今謂白痴爲誒詒,俗作呆獃。~1《新方言·釋形體第四》略云:《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1  相似文献   

18.
涉糖碎话     
《寻根》2017,(2)
正饴·饧·糖饴、饧是糖的先字,出自"六经"及《楚辞》,糖字约出自西汉。饴为形声字,食为形符,台为声符;义为用大麦芽或稻米等谷物熬制的稀状甜浆,今或谓糖稀。饴原谓拓浆,初见屈原《招魂》中"内崇楚国之美"的一段章节里:"胹鳖炮羔,有拓浆些……"拓浆的拓,有学者认为通蔗,不是,乃通摭。摭义除指拾取,也指摭稻,即双季稻。清王  相似文献   

19.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20.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阎文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尽管各家学派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侧重点与归结点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最先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这一命题的是墨家学派。在《墨子》书中有《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