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2.电视隐性采访的意义。 (1)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现场和事实材料,给观众以真实的判断依据。它还可以使被摄对象消除镜头反应,进而自然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特别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电视隐性采访探究王旭东词典里说,隐性采访"相对于'显性采访'(公开表明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而言,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①由于隐性采访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新闻素材,了解到公开记者身份所不能得到的真实情况,从而写出关系人...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调查性报告”。所谓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新闻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作为新闻活动的一部分,隐性采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隐性采访隐藏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使采访障碍和干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6.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7.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以完全或部分不公开职业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活动。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争议,也使新闻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如何正确把握隐性采访的尺度,避免陷入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禁区,是新闻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隐性采访要重视政治性导向,要通过事实真相的报道反映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的底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策划者或编辑来把握的. 采访不等于报道.隐性采访与公开报道是两个概念,隐性采访的争议性,事实上是由隐性采访的内容公开报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1.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通用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我们姑且用这种概念的界定为基础,来研究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隐性采访是没有成文规定的。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对于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当然,用这种方法采制的新闻公开发表后,有时也会引起纠纷。因此,在法律上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隐  相似文献   

13.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记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即使是对方愿意接受采访,面对镜头也总是遮遮掩掩,很难保证事实的真实性。而通过隐性采访,记者往往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性”。这是由隐性采访的不公开性决定的。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的特点,就不会对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心理压  相似文献   

14.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5.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余剑锋记者运用隐性采访万不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因此,近年来,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逐渐增多,并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1.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中国新闻实用大...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的滥用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平 《传媒》2007,(10):82-83
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即公开采访的重要补充,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8.
鲍义 《记者摇篮》2010,(9):20-20,19
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内容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的“新闻爆料”、“独家新闻”成为提升新闻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增加卖点的“良药”。隐性采访是一种获取“有价值”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与公开采访相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是记者不公开记者身份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也有人称它为“微服采访”、“隐身(形)采访”、“暗访”、“私访”等。这种采访方式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隐性采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公开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的。有时即使接近了也难以获得真实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假、丑、恶”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