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教育的过程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脱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主体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要进行好主体教育,使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形成并使其自  相似文献   

3.
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萍 《青海教育》2002,(12):12-1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张扬,并焕发出创新意识。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已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老一套的“师道尊严”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在新的世纪中无异于“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明确“学”是…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学生要更新现念,发挥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主体意识,形成主体性学习方法;确定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主体,教育活动应当是主体性活动,教学过程也就当是主体教学过程。教育现代化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开拓创新,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内切实保障学生主体地位,课外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将学生看作主体,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以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要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每位教师必须从“着眼学生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高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当然,教学设计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自己的教学背景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规划和安排。  相似文献   

8.
赞哥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实,这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应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更侧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转到“会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主体意识,形成主体性学习方法;确定师生的双主体意识,实施双主体教学,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只重视教育的学生主体性而忽视其教师主体,只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同重视教师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强调发挥教师主体而忽视发展学生主体一样,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而且对主体教学实践也是不利的。主体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储春 《学语文》2008,(2):6-7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化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主体性学习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强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人格品质。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能力的发挥,它是人得以全面、自主、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所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因此,学校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已持续了近30年,争论的持久性更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依据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目的,提出“主体域”的概念,阐述了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扩展学生“主体域”的过程,避免了采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所造成的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绝对化。从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因时施教”。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及其潜能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领域内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要想在现代教育中使学生主体潜能得到开发,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反思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弊端,借鉴一些后现代的做法,屏除权威影响,强调学生主体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否定性思维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真实而富有个性的主体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工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具备学习化生存技能的主体人,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展性教学,作为主体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总体分析,这种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化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的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