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人情怀就是文人所有特有感情思想。周清原在《西湖二集》中寄寓的文人情怀多表现在融入了其独立创作内容的部分,如作者的积极入仕精神和怀才不遇思想,而这些也正是他作品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人的生命需求在众多隐逸文学中常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自儒、道、释思想先后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三大基础后,这三大思想对于艺术意识的渗透使众多隐逸诗人在创作中相应表现出儒者之隐、道者之隐与释者之隐的性格类型。  相似文献   

3.
开卷     
<正>《感时忧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拓荒者"夏志清忆往追昔之散文集。书中以款款深情、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回忆作者的求学之路,以及与众多文人的因缘际会,描绘了独特时代下的文人群像,更彰显了中国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伟大传统。作者在文学上的主张,已收入《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两书。此外有两篇名文,颇见他的独立见解,多已收入本书。在《人的文学》中,作者写道:"我认  相似文献   

4.
《履园丛话》是清代文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该书中,作者钱泳结合自身见闻记述了当时诸多工艺技术及其发展情况,如摹印、刻碑技艺等。同时,《履园丛话》也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的笔记小说,它的诸多条目展示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顺应自然、重视实践等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情趣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披文人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而快乐的课堂无疑会消灭小动作、  相似文献   

6.
两篇文章都有情、景、理的巧妙融合,都有作者对自然外物与自我关系的深层美学思考,但是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与生命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学习的重点是在弄懂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品鉴东晋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理解其深层困境与自救意识,难点是在领略东晋文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基础上,汲取其思想文化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西湖二集》是"西湖小说"中成就比较突出的一本文人话本小说集,作者周清原在书中寄予了自己的满腔孤愤和热切的政治理想,无论从题材选择、思想意蕴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了诸多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教"思想。一方面,作者希望以呼唤个性自由为出发点来肯定女性的爱情追求;另一方面,却又不自觉地显现出对理性规范的妥协。这是时代赋予文人的矛盾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9.
菽庄花园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有“海上文人园林”之称,表现出文人园林的“园隐”思想特征并赋予景物“文人化”特征。分析菽庄花园造园背景,揭示其选址、布局、题名、风格等方面所体现的“园隐”思想。菽庄花园因园主经历和时代环境而体现出文人隐居、忧国忧民的造园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结晶,连接着闽台两地的情感纽带,反映出园林艺术、文学、社会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闲逸的本质和内涵上深究,闲逸蕴涵着作为人生价值中的诸多思想:顺其自然、逸然自适、自由存在、适意人生等。这些思想与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肇基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闲逸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态度,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闲逸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体现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闲逸词是古代文人闲逸生活理想的心灵化抒述。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诗歌目古以来就是学者文人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佳方式,诗歌的内容就是那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所以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首先要读诗、读懂诗。经过几年一线教学的摸索和实验,笔者发现诗歌的翻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正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以丰赡的事例论述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对应关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然而文中对具体例句的分析,似有语焉不详、意犹未尽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再做分析,以就教于同仁。例一:"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原为"你是没有骨气文人!"是作者郭沫若听取一位演员的建议修改的,一字之易,效果迥异。后来,郭沫若又援例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作为一位对古代朝鲜文人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国作家,其辞赋受到了古代朝鲜文人的推崇与拟效。古代朝鲜文人模拟其《红鹦鹉赋》《病暑赋》《秋声赋》创作拟效次韵之作,不仅承袭其主题、结构、句式、语言等外在的东西,也学习欧赋的散文化笔法,以散文入赋,不拘韵律。同时,古代朝鲜文人在拟效次韵欧赋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有的在深度上还要高于欧赋,在形式上也不完全拘泥于欧赋,表现出了古代朝鲜辞赋偏好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内忧外祸不断,民众在民族危亡和国内政治危机双层压迫之下,渐渐觉醒。先进的文人开始求新思变,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均对国外的文学和政治文化颇为赞赏,纷纷要求变革文学,以图强国,鲁迅更是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政治的道路。一部分文人开始借助报刊对国是发表言论,于是"文人论政"成为这一时代鲜明的特色。储安平在受到严复、胡适和外来哲学的思想影响下,将其活动范围由文学转向政治,其独特的政治思想特征是这一代文人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缩影,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文人的政治思想特征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及作者,粱启超的东汉末年文人说几成定论,现代学者又确定为下层文人所作.近年来木斋先生发表系列文章,提出"五言诗的这种意象抒情体制,是由三曹六予以及曹彪、甄后等诗人所共同创造的",且考证精审,论据博洽,影响巨大.但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时代的关系以及语言风格、创作心态诸方面分析,仍有可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李贺《南园十三首》创作背景、诗歌意境、表现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概括全诗表现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疏理全诗透露出的主题信息。作为中国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李贺仕后辞官之后的心态代表着一个时代文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复杂思想情感,尤其是李贺《南园十三首》所体现出来的心态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2.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 3.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其时正值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始被发现的<望洋叹>传奇是晚清戏剧才媛刘清韵最为晚出的剧作.此剧以真人时事入残,通过对作者家乡海沭一代近十位文人在清末乱世命运遭际的叙写,蕴含着作者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怀及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索与丰富感悟,对妇女文学的传统创作题材是一种大胆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