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虽小,却没有一种“大”不是由“细”构成。关注细节,课堂才充满思辩与灵性。  相似文献   

2.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3.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慧 《今日教育》2011,(1):117-117
不要留下对教材的“误读”与“背离”。吴正宪老师强调“不要慢怠课堂每一分钟”.说的就是对教材要真真正正潜心阅读。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6.
魏俊雄  王震 《天中学刊》2011,26(6):23-24
美国与恐怖分子的冲突,从深层次讲是一种文明的冲突。美国“以暴制暴”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问题。从亨延顿的“文明冲突”回归到康德的“文化民主”,走向文明对话,才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比的意义”教学片段师:下面我们来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好吗?两人一组,比赛四次,然后汇报比分情况.学生游戏中,气氛异常活跃.一分钟后,陆续有学生举手.  相似文献   

8.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学习的本体是母语.一次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上,教师紧扣年段目标,围绕识字、阅读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主线,删繁就简,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学习过程,实践言语活动,构建了“向学”、“享学”的母语课堂.  相似文献   

9.
袁仕伦 《四川教育》2020,(14):14-15
“道”是思想、是理念、是规律、是方向,“术”是策略、是手段、是方法、是技巧。教育要做到“道”“术”结合,“魂”“体”统一,就必须要深度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认真研究和运用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法与学法,只有对二者都有了深刻的研究、认识和理解,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够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在校时间发生了大变动.自由“说”活动是在“双减”提出保证课后服务时间的背景下,基于对加强学生学习力培养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活动.自由“说”活动强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说”成为读与思的方向和归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自由“说”活动不仅为学生的表达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知识内化提供途径,还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文章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从明晰主题、收集信息、展示成果和师生评价四个方面谈五分钟自由“说”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才”字是文字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表示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  相似文献   

13.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并以一体化的形态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读写结合”的传统,众多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才得以传承,许多优秀的文章:体裁才得以延续,写作的诸多艺:术手法才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中华 《学周刊C版》2014,(8):211-211
我们所说的“除非句”即指用“除非”引导的句子,是一个条件句,与无条件句相对应,表达的是前后两个事件的关系.常常与“否则”“才”连用。但许多语法书对“除非”分别与“否则”“才”的连用条件谈的不多.因而许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在做改错题或平时使用时从根本上难以找出“除非句”的病因。如“除非你离开.我才离开”“除非你离开.我不离开”究竟哪一句更加合乎语言规范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以与各位同仁共解.  相似文献   

16.
林远辉 《现代教学》2007,(12):59-60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它是使参与者教学相长的行为过程。美国课堂中采用“一分钟试卷”法践行了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行为过程”的理念,它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体现了美国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 “丁零零——”,预备铃在急促地响着,由于我和一位学生家长在谈其孩子在校情况,一贯提前进教室的我,今天竟迟了三分钟才进教室。  相似文献   

18.
“你是强盗!抢了我的用法”“谁希罕你,你才是强盗,你还抢了我的用法呢!” 白猫警长忽然听到一阵吵闹声,急忙转过墙角一看,原来“戴”和“带”正在那里吵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9.
与普通话相比,闽语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表达方式,即用“字”表示“五分钟”。这个“字”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即刻与刻之间的两个特殊符号,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字”具有了“五分钟”的新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字”的功能仍然在不断扩展,含义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0.
周英 《四川教育》2004,(4):26-27
小学数学“9加几”的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过去是引导学生先将盒子外的2个球分成1和1,拿出1个球放进盒子里,把盒子里的球凑成10个,再与盒子外的1个球相加,得到有11个球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用小棒代替球来分一分、摆一摆,具体感知“分”和“凑”的过程。最后根据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