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出了"研究型教学+创新性计划"教学模式,构建了专题研讨"结构概念设计与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纲,介绍了课程的构思与设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专题研讨课程有机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CDIO教育理念是将工程理念(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应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结合专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文章研究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分析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并实践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Y院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认识上态度比较积极,由此,地方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创新采取"三新一平台"策略:即打造一支新型创新创业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实施一套模块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造性实施师生"全员"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创建校地企共建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平台。形成全员参与、模块化教育、校地企共建教学实践平台的创新型双创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在此思路引导下,研究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多元化教学融合运行机制以及"精准化供给"培养提升机制,以CDIO理念建设平台,以OBE理念优化升级平台,并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工程实践课程中,强调基于专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工程实践课程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专创融合视域下,搭建由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综合工程训练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平台和特色与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四部分构成的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建构与该专业培养体系贯通融合的“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以及劳动素养、团队协作、工程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6.
调查发现,江苏省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认识不足,缺少专项能力提升课程,分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素质课程仍是空白,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未能有机融合,实践教学安排有限等方面。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为依据,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构建了一种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三元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其中,"平台"分别是指素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划分为3个子模块,融入素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之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创新创业课程CDIO教学体系.利用层次化的教学体系,以工程项目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升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通过持续改进,将实践类课程的单一运作模式转换为类型丰富、兼顾个性、过程考核、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成效.该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是对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具备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改革,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依据本校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特点,将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教学环节,构建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实验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以"CDIO"工程理念为中心合理规划实验课内容,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加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是高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背景,结合当前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科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展开讨论。结果认为,以科创竞赛主题为教学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先导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证明,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红卫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79+181-179,181
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在大量工程实践中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想  相似文献   

12.
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金融工程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迅速发展,金融工程包括对金融工具创新、设计、开发与实施金融手段,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运用一级的金融产品、如互换、期货、经上限、利率下限、远期利率协议等,组合成结构化的方案,创造性地解决包括人管理在内的各种金融问题,从而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设计创新实验项目 培养工程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动化技术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及应用领域的渗透性,结合自动化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实际经验,开发实现了伺服驱动与精密运动控制创新实验平台。该平台综合了机电、控制、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实验设计更具综合性特性。实验平台的设计以创新和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实验平台及项目设计思路为:分层次进行实验;基础与提高相结合;实验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开放与集成相结合以及双语实验教学。综合实验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校制图课具体教学过程总结了计算机软件绘图在当前制图课教学中的优势和问题,从而讲述了从图板绘图到计算机软件绘图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广义设计学认为设计领域并不仅仅是工程设计,从广度上说,设计领域几乎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将广义设计与工程创新相结合,以讨论和分析工程创新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通过构建开放、多元化协同创新教学团队,科学地设置训练项目,采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供丰富的训练资源,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越条件。通过对师资队伍和设备资源的优化,为工程训练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为新世纪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开展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迫切性,结合我校机电工程系的实际,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在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地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通过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调整教学大纲,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本文探索了一条一般本科院校立足于教学基层单位培养较强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特色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结合工程地质精品课程建设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项目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同化学工程、化学和生物工程等强势学科交叉,开展一系列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各类实践项目,如具有专业特色的机器人、物联网、无人机、单片机、传感器等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拓宽本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赋予电科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