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成了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铁道是英国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和统治的重要工具,英国在印度的铁道政策对近代英国、特别是印度的历史影响是颇为深刻的。一从1757年普拉西之战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原料和市场怀有极大的奢望。但是,当时的印度却远远不能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贪欲。一个英国国会议员在议会辩论中就曾埋  相似文献   

4.
马啸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37-38
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发生改变,英国寻求与印度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英国的外交构想是将印度纳入它的英联邦外交体系,印巴以自治领身份独立使英国的构想初步实现,而1949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报告使英印外交关系的重建得以定型,为此后英国与其所属其它殖民地的外交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商品和贸易为借口,开始侵入印度。1757年普拉西战争后,印度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王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不仅给穆斯林,也给印度教徒和其它本地居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马克思在总结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时写道:“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 印度人民抗英怒火此伏彼起。英国为了维护它的殖民统治,除了依靠军队进行赤裸裸的镇压外,还推行了“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各个民族、宗教、种姓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及内部,进行挑拨和分化。英国殖民者提出:“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的种族分裂,而不是努力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英国殖民当局为实行分而治之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结合当时的中亚形势制定了著名的"精明无为"政策,即避免与俄国在中亚发生直接冲突,消除摩擦,与俄国保持和平关系,同时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保持英国对中亚诸国的影响力。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措施虽然保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英国议会在英属印度期间通过一系列森林法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尽管英国人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森林管理的现代化和林业技术的科学化,但是其政策措施仍不完善,而且森林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导致印度森林开发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印度森林学是当时英帝国各殖民地最发达的,成为其他殖民地学习的模本,印度森林学发展成为帝国森林学。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英国以武力征服了整个印度,使其沦为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从经济和战略考虑,在大量输入商品的同时,开始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引进近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榨取印度的财富,所以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印度旧的经济部门遭受严重摧残的过程中,同时孕育着资本主义新式的企业。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与掠夺,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加深了印度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的岁末,印、巴两国就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再度剑拔弩张,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不仅影响印、巴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造成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引起世人的关注。克什米尔问题是二战后英国处理殖民地时遗留的一个问题,是英国“分而治之”的产物。从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后,印度一直是英国在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殖民地。印度人民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它有着丰富的殖民统治经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缅甸是英国殖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政策表现出了与其他列强不同的一面,同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英也适时地调整在缅甸的殖民政策。  相似文献   

12.
英、法两国自中世纪以来就冲突不断。17世纪末,18世纪初,两国又围绕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斗争。英国在七年战争中重创法国,在争霸中占了上风。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但事与愿违,战争的胜利不仅没有使法国得到更多的利益,反而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法国因此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势之中。英国虽在短期内受到重创,但核心利益并没受到多大的损害,依然保持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独立,拉开了英国撤离东南亚的序幕,但英国的殖民撤离并不像其吹嘘的那样,即英国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撤离东南亚。实际上,在英国撤离缅甸后不久,英国在马来亚便挑起一场大规模镇压马共的战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马共的武装斗争和马来人为主体争取宪政的斗争,英国采用积极务实的政策,选择主动的撤离方式,较成功地解决了马来亚独立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英属北美殖民地自建立起便与宗主国长期保持了并存互利的关系。英国在从殖民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全面开拓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由温和转向强硬,导致双方关系由共处演变为决裂,最终引发了独立战争。因此,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导致其与殖民地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它在推动殖民地发展和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战中英国老牌殖民思维依然如故,其政府内部借中国对西藏的军事施压之机,不适时却又不失时地展开了西藏政治地位的讨论,结论是:英国必须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所拥有的英方语境中的“宗主权”。英国对西藏地位的重新审视,彰显了英国藏务的顾虑与投机,但也体现了英国殖民外交的娴熟与老道。  相似文献   

16.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降低自华进口茶叶税、减少清廷对英贸易限制、改善英商在华处境、开拓新的殖民市场和争取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对华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英方此次遣使访华的根本动因。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只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附加结果,不能作为使团此次出访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following its establishment in 1911, has assumed the mission of bridging Brit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to prepare European and Chinese elite youth for political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areers, and thus to improve Britain’s cultural influence in competition with other western powers with regard to China. Dominated by its colonial character and pragmatic orient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t HKU was confined to no more than a supplementary subject at the initial stage. However, colonial crisis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ogether with the endeavours of local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elites, made advanced Chinese education at HKU necessary and possible, and led to an independent unit for Chinese education and Chinese studies being established and strengthened. Organisational and curricular reforms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in 1941 led to further modernisation and solidifie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education at this university, laying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its post-war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t HKU demonstrated well the subtle entanglements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a colonial context, through which coexistence and tension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between th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intellectuals were also vividly revealed.  相似文献   

18.
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后与宗主国长期保持相容、并存、互利的良性关系。英国通过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北美的全面开拓和发展。从1763年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政策改弦易辙,然而“新殖民地政策”却导致双方共处关系的交恶与决裂。因此,英国殖民统治政策是制导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核心因素,在北美发展及其与母国关系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国皇家植物邱园位于伦敦西郊,是全英最大的植物园,于1795年由奥古斯塔公主下令建成。在英国18-19世纪殖民扩张蓬勃发展阶段,这里不仅仅供大众游览,同时担负着对海外殖民地植物的科学研究、树种优化、珍稀植物标本保存等科研任务。而对于例如金鸡纳、橡胶树等经济附加值很高的植物,邱园又承担着提高植物产量和输送新品种到其他海外属地的作用,以此发挥其经济功能。所以,殖民扩张时期的邱园对英国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公共社会服务、植物学研究、提高经济作物价值的作用,这奠定了邱园在英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