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级电视台各类新闻的采访没有摄像、文字等具体的分工,整篇新闻从摄像到文字都是由记者独自完成。作为一名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只有做一个多面手,才能够向观众提供丰富、完整的电视新闻。当好摄像记者抓拍好现场画面县级台记者记者接到的采访任务不管是会议还是其它题材,记者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善于观察,抢拍好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像是第一位的,如果一篇电视新闻没有好的主题画面,解  相似文献   

2.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占有重要位置,一档电视节目,提问成功了,节目就成功了大半。提问是取得事实的手段,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的精彩,答的巧妙,珠联璧合,相映成辉。同时,记者提出的问题,又是节目中必备的线索和脉络。没有角度新、主题深的提问,就没有生动、具体的回答,也就没有出彩的节目。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了好新闻,于是乎有了媒体上的好新闻。 但生活中的好新闻不一定就能成为媒体上的好新闻,如果没有好记者的话。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是有思想的记者,正如好新闻是有思想的新闻一样。 什么叫有思想?一个好记者应具有怎样的思想? ——心中要有党性。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 的根本条件。党性,就是讲政治、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深圳商报》社要求我们的记者与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冬梅 《青年记者》2009,(23):84-84
中国新闻界信任危机的表现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不断,媒体信誉受损;记者、媒体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侵袭;新闻庸俗、媚俗、低俗、恶俗化严重;一些记者、媒体缺乏客观公正;一些媒体尤其是党报,没有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没有提供实质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6.
一、好记者热爱自己的职业1.记者的工作既是脑力工作,也是体力工作记者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这是因为媒体是没有休息日的,它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无时无刻不在运转。这要求记者有很好的身体,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也就是说,记者一定要能吃苦耐劳,否则很难  相似文献   

7.
一、要重视广播节目创优的总体策划以前,不少广播节目创优没有一个总体的策划,随意性很大,参与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很少,每到年底临时抱佛脚搞创优,成功的机率就很小。因为记者没有创优意识,一些好的题材平时没有及时抓住,溜过去了;有些报道因为当时没有好好策划,只是当作一般的“公差”对待,漫不经  相似文献   

8.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时政记者,一名专职舆论监督记者没有所谓的"口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看到新手记者面对"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坐在办公室里空有一肚子抱负,抓耳挠腮等不来线索。事实上,好的线索一定不是"等"来的,而是有一整套发现、发掘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采写的三篇(组)稿件,浅谈如何获取好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为“四不”叫一声好!沙金报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赴温州采访,主人没有用专车接送,没有专人陪餐,没有宴请,也没有安排去歌舞厅、打保龄球,当然更没有请去“桑幸”一下,成了不接、不陪、不宴、不舞的“四不”接待方式。这位记者深受感动,誉此为“温州接待模式”。眼...  相似文献   

11.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12.
闲暇之余跟同事们聊天,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少记者老是抱怨没有好线索,拿不出好稿子,另一个是有很多人都热衷于跑会议、跑单位、找材料,并且说这样既能很省事地就得到稿子甚至是重头稿件,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往往到月底或者年底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好作品。仔细想来,这就是没有潜下心来采访,换句话说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没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培养自己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事记者工作已有多年,我认为,记者应有三气:骨气、才气和运气。缺一气就不是个好记者,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骨气徐悲鸿先生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记者的职业特点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更要有骨气。否则,是不能干记者的,至少是干不好的。  相似文献   

14.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写一手好文章的古代文人往往自喻有“两把刷子”.如今,以码字为生的记者,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则难以在新闻队伍中站稳脚跟,难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难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累. 从业10年,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喊我“好人记者”,因为我报道了不少于300位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好人记者”与“好记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什么样的记者才算“好记者”,在我看来“两把刷子”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小张同志: 来信问怎样才能做好记者工作,怎样才能使自己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和人民的记者。这问题太大,涉及到记者的学识、思想品德、作风和工作方法以及文字表现能力等等各方面,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解决好,还在努力向同志们学习。我想,只要咱们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总是可以解决得比较好的。在这封信里,我只想就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记者工作,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18.
初当记者时,常常苦于没有题材可写。其实,新闻题材随处都有.缺乏的是作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硬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分记者缺乏写好稿,出精品的意识和工作状态,感到没有什么压力,不肯铺下身子,扎扎实实地采访、写稿,而是浮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结果写出的稿件平平淡淡,没有棱角,没有特点,成不了精品也获不了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记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从提高队伍素质和宣传报道质量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有必要呼吁:记者要有一点压力,要向着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20.
写人,看似容易,实则难。那么,人物写作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呢? 环绕特点着墨每个人本来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职业、身份、性格、心理、气质等等,但有些记者笔下的人物却似曾相识:相似的构思,相似的手法,相似的语言,没有写出这些人物固有的特点。有些记者则技高一筹,不但抓住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