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同属于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指导学生的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具体分析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两种教育相融合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教育也应积极探索新方式,高校辅导员在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还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高校学生就业关乎教育发展、社会稳定,作为思政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唯有擢升就业指导水平,才能更好地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增加良性循环。可以通过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扎实开展日常工作,精准推进就业指导;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毕业生为核心,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指导;强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合力构建育人平台;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树立全程就业指导意识等途径更好地将新思想融入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  相似文献   

3.
在技能型大学建设范畴下,只有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和参与意识,充分整合资源,多方积极互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实践内容与形式,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方能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充分正视课程思政与课程本身的协同共进关系,探索以课堂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现结合当前高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落实情况,分析"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以期更加彰显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价值,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打造成助推学生学习成长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网络时代、信息共享时代的创新发展,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网络时代的教学新挑战,为满足学生多样化思政学习需求,促进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升。还需要积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目前以易班平台为主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思政教育中。因此,还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教育教学引导作用,充分运用易班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促进新时期背景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三部分内容,在该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保障。其中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在教育需求,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就业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的未来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进行基本阐述,结合大学生的内在特征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全面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合理规划和分析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实现教育目标。本文主要论述网络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促进大学思政教育更好地开展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是学生三观定型的关键期,因此育人工作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重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使英语教学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做好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公共英语基础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在教育发展实践中,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通过项目实践与实训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强调职业导向与行业对接同样重要,可使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化工匠精神,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把思政元素融进专业课的课堂,提升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以"建筑设备与识图"为例,围绕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被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常态背景下,人们对高校的德育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质量。但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要对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协调,以此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隐性融入成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学科竞赛中,隐性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隐性融入的问题,以学科竞赛为例,分析了思政教育元素在竞赛中的融入方式和作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竞赛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二者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优化,融合互动,充分发挥了协同育人的功能,促进了思政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优化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双创"项目竞赛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等方面,探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效果。本文基于学校当前本科助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与助产学实际课堂教学的工作情况,结合助产学的课程学习特点初步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以提升本科助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政课程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与课程思政相协调,探索育人创新路径,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关系进行探析,提出相应的育人创新路径,以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是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择业现状与思想状况的分析,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简要探讨,以期在具体操作上寻求实现路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但同时也应反思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明确思路、开拓路径、构建机制、打造师资队伍,在加强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进行探析,进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定位的研究。学生社团以其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及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以其自发性和多样性充分的活跃了校园文化。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探析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学生知识目标和外语能力目标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起到引领作用,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外语课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加入思政元素的德语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家国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德语这个工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1》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日常茶道礼俗》为例,对《高级德语》课程中借助“产出导向”的思政元素挖掘过程及整个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