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末以来对章学诚的研究风靡学界,章太炎也谈章学诚。不过不同于别家对章学诚的肯定,章太炎对章学诚持批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章太炎通过对章学诚的批评来批驳当时学界“其病多在汗漫”的学风;章太炎因为反清而对章学诚所提倡的正统史观批驳;章太炎推崇戴震,故不满于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理路是用《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中公布的新材料,论证章太炎学术批判精神的合理性。通过研读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揣摩章太炎先生阅读所藏书籍时的心路历程,展现章太炎学术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求是、向真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彰显太炎精益求精、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凝重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有人邀他游山,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1912年,章太炎准备  相似文献   

4.
新闻一束     
正《章太炎全集》历经40年终出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发。20册的《章太炎全集》出版历时近40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里程碑。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革命元勋,国学泰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整理《章太炎全集》。经过近40年的接力奋斗,2017年,收录最全、整理最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章太炎先生(1869—1936)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不仅是文化泰斗和国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这一点在鲁迅回忆自己的老师章太炎的文章中有精彩描述。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鲁迅称章太炎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表彰老师的革命与学问相济,透露出师尊与青年之间心意和精神承沿的纽带所在,值得后人深思。章太炎率身垂范从事革命和教育的道德与热情,值得后人深思。1906年,流亡东京的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说:"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1898年,章太炎因戊戌变法失败逃往台湾,就任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台湾日日新报》的记者。他名为记者,实际职责是为中文版撰写文章。供职报社期间,章太炎与当地记者李书关系最好。有一天,两人闲谈,章太炎问李书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勿略之态度、基于史料之方法,无不秉承乾嘉遗风。但章太炎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学派的时代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学术规模、治史态度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从致用目的、治史方法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大骂袁世凯的故事,曾经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为了讨要办公经费,章太炎到总统府找袁世凯,一言不合,在总统府掀了椅子,踹了桌子,砸了花瓶。袁世凯派人把他拉走,软禁到北京钱粮胡同一所新居。但软禁归软禁,给章太炎送吃送喝,还允许他的朋友和学生前来探视。章太炎憋得难受,天天靠骂袁世凯消愁解闷。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研究者歧异较大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一、章太炎青少年时期虽然受到传统民族意识的影响,但促其形成的主要是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对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吸收。二、章太炎的“排满”是以爱国救亡为出发点的,是直接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又是同建立民族民主国家相联系的。三、章太炎明确地提出了反帝思想和亚洲被压迫人民联合反帝争取独立的思想。由此可见,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范畴的。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对我国的文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小学方面。正如章太炎的学生许寿棠所言:"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贡献,可谓是集一代之大成"。本文就章太炎先生对我国文字学的历史贡献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从一九○六年七月到一九○八年十月主编《民报》,在《民报》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政论文章和哲学文章。这些文章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鲁迅曾誉之为章太炎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学术界历来也对之十分注目。但由于这时期章太炎的思想错综复杂,研究者众说纷纭。基本看法是,“章太炎的哲学体系是吸取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唯心论,对中国佛教唯识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加以改造、充实而成。”持肯定态度者认为,这是章太炎“对佛学重新估  相似文献   

15.
由"复古"转向新文化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大约在1910年,钱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教育今语》杂志,出过六期.……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简称“笔记”)是一部珍贵的学术资料.笔者依据章太炎先生在《笔记》中的表述语,从章太炎先生的学术视角出发,将其同源词实践归纳为:声训系源、转语系源、谐声系源、音义结合系源和孳乳系源五种类型,对其进行具体探析,旨在客观、真实地呈现章太炎先生的同源词实践成果与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界对传统学术史的清理,很多是以章太炎为起点的,而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学术史诸篇几乎可以看成一部简明中国学术史,对它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术史,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太炎。在《訄书》(重订本)中,章太炎保持着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同时借清理学术史而批判现实,又有着极强的“经世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章门弟子"之一员,姜亮夫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章太炎在语言文字学、楚辞学、历史学以及普遍的治学方法等各方面给予的指导,促使姜亮夫学术轨迹与学术成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二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并非单向灌输,由于姜亮夫的执著与坚持,章太炎对甲骨学的偏见同样逐渐有所改变。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一位弟子,姜亮夫与前者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  相似文献   

19.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看病     
<正>章太炎,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年轻时,章太炎阅读过几大箱中医书,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替人医病。一旦有朋友患病,他便非要替人诊断。可是朋友照着方子去取药,通常会被告知这方子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因此很少有人吃他开的药。朋友都知道章太炎狂傲自大的个性,再遇见他便有意奉承:"上次全亏了你那道妙方,服了后就神清气爽。"章太炎十分得意,逢人就夸耀:"某某的病经我一看便药到病除。"听的人明知道实情却假装糊涂,附和着夸赞他医术高明。到了中年,章太炎自诩医术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