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宋代散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让醉翁亭出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一个“翼”字,将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象和盘托出,现于读面前。这就是古人一字立骨之法。  相似文献   

2.
梁衡提倡为文要“文中有理”—— 文中无理,平板玻璃。我们常说某文章浅,就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是就事说事、就情谈情、就形绘形,而不见理,文章总在信息、美感这两个层次上打转转,而无法进入理性的思想层次。好文章于叙述抒情中,时时见理,如叶有脉络,墙有钢筋,绵里藏针,古文论称之为“立骨”。人们读后,最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风骨之处,这些哲理之光。  相似文献   

3.
新闻怎样选择,有很多方法。我认为,新闻选择的关键在于抓“统帅”,抓“出发点”,抓“突破口”。 抓“统帅”——新闻选择的构思 “统帅”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同样,要想使采访能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使文章条理分明,就得抓纲,抓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纲领。 写文章,材料多了显得累赘,所以要“提炼”,要“择优录取”,要去“杂质”、抛“废料”。怎样才能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呢?需要提纲挈领。“纲”就是“全局”。胸有全局,才能落笔有神,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 古往今来,凡写作之人,均重“构思”二字。所谓构思,是作者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主题是一个人的“灵魂”,情节、细节是他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他的“骨骼”。通讯的结构就是这种新闻体裁的内部组织构造,是受主题思想的制约、支配的;是表现通讯内容、体现通讯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结构的严密、紧凑、巧妙,或平庸、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通讯的质量。清代戏剧家、文学理论家李渔(笠翁,1611—约1679),把文章的结构技巧比作“工师之建宅”,指出:“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又快  相似文献   

5.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6.
人物通讯的写作,涉及主题、选材、结构等问题,但人物通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主题是否新颖与深刻。可以说,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清代诗人王夫之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长诗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题就好比是“统帅”,一支没有统帅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当代一位知名记者在归纳他的写作经验时曾指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好的主题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有主题,否则下笔千言,主题模糊,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二是只能有一个主题,就是说一篇新闻…  相似文献   

7.
何艳 《大观周刊》2011,(30):108-108
记叙文写作要做到各得其所,各有其妙。记人作文捕写形神兼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记事作义,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道理发人深省:状物作文寄情理于物,赋予物以人的性情.言难言于形象:绘景作文,绘的不再仅仅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景.画面感强:抒情作文借景或直抒情怀,令读者怦然心动.余香满口。  相似文献   

8.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9.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强调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是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文章的题旨,恰似人的“头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  相似文献   

11.
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而且每景都有一首御制诗,合称康乾七十二景或康乾七十二景诗。康熙三十六景多以四字命名,如烟波致爽、芝径云堤;乾隆三十六景多以三字命名,如丽正门、春好轩等。然而避暑山庄苑景区之“戒得堂”、宫殿区之“四知书屋”虽是三字或四字题名,却非康乾七十二景范围。但从“戒得堂”、“四知书屋”题名可反映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12.
我们写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思想,考虑好文章的结构,这是最重要的,可以比作“战略”。但也不可忽视“战术”,即一字、一词,乃至一个标点符合的正确运用,有时只是在“战术”上有点小的失误,便不能准确、周密地表达思想,甚至引起误解。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上,一个字含意不清,便可能误事,有时,有关方面因为对同一句话作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还会发生争执,打起官司,甚至引起国际冲突。这就好比下棋时“一着失当,全盘皆输。”可见,“于细微处见差别”,写作  相似文献   

13.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绘景一法     
写新闻也常离不开写景。关于写景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绘景方法,前朝人早已用之,只是没有总括出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十六个字,虽然点明了季节,并无一字直写春光,而是由草而花,由花而莺,从几个侧面来描绘。如果直  相似文献   

15.
何为报道主题?简言之,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说明的问题。即使是一篇300字的“四海信息”稿件.同样需要报道员抓住一个侧面精当选材。否则见啥写啥、抓到筐里就是菜之类的信息也难见报。  相似文献   

16.
沣与澧     
与在古文中多数学者考证为一字,但也有力辨其非者,如林法《辨》,(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即是。在古文字中暂且不管,但在今天之简化字中“普”与“凶(丰)”确实是两字,形者义大不相同,但往往有认作一字者,且举两例:清朝末年有名陈法者,是个音韵学家,很有名气,其所写书当然很可以利用,但有人将“陈遇”简作“陈泽”。如:有书名优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来可扬著),其所引用参考书目有:(清)陈洋《东塾读书记》P569很明显,此“陈洋”为“陈遇”之误,同是来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出版…  相似文献   

17.
呼应     
忻志伟  周骥 《新闻实践》2013,(9):I0004-I0004
呼应,即一呼一应,相互联系或照应。在文章写作中强调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增强文章的严谨性和感染力。在版式设计中,呼应也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利用光影、色彩、图像等元素.使版面中的图图、图文之间形成一定的关联,从而产生对应、均衡、和谐、含蓄的表现效果。图一是反映日本2011年“3·11”地震海啸灾难周年祭的一个版面。版面下部的黑白画重现了灾区的悲惨一景,  相似文献   

18.
一字判词。清朝年间,一寡妇想改嫁,而邻居和家人加以阻挠,她便向官府呈上状子:“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该嫁不该嫁?”寥寥数语,诉说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判了一个字:“嫁!”一字回信。一个爱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块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一字复函。1944年12月,德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美国第101空降师,并送信迫降。该师统帅麦克奥利将军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字作复函:“呸!”率军死守,扼住了敌军进攻。一字对联…  相似文献   

19.
聚书之乐     
刘阳 《陕西档案》2012,(1):55-56
假如在“书”前加一最妙的动词,你选哪个字?买书,背书,读书,抄书,写书,出书,教书,贩书。读书人,当行本色,万变总不离一个“书”字。但我觉得,这些字眼都还是浅层次的,不是功利色彩太重,就是充其量陈述着个没有温度的举止而已。以我之见,正如书的最高境界是和人打通精神血脉,“书”前最传神的动词,无过于一个“聚”字了。  相似文献   

20.
知识林     
头条出新六法一、化整为零。就是将长篇文章分解成若干小文章,搞成一系列的头条。这样一来,就不致于让读者一见报就是一篇大文章,有“大山挡路”之感。将大山分解成若干小峰,使读者一路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