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卫视不断推出以节日、节气为主题的“奇妙游”系列文化类节目,在全网收获了上亿次浏览量,被外交部转发至外网,节目频频“出圈”。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利用新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与线下场景,积极与受众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打破不同文化圈层壁垒,唤醒人们主动参与到节目内容传播之中,构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节目创新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余俊生 《传媒》2021,(17):12-13
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一系列文化节目迅速破层出圈,引发社会一致好评.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7月16日组织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使笔者有机会聆听和学习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文化节目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传统文化节目在内容、渠道、终端等方面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21年初,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春晚在网络上悄然破圈,赢得网友们的一致赞誉.河南广播电视台趁热打铁,陆续播出《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传统...  相似文献   

4.
郭继强 《视听》2023,(3):107-109
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讲究叙事的技巧和策略,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空、人物叙事功能四个方面突出晚会的特色。该系列晚会巧妙设置叙述者,干预推动节目发展;利用多种叙述视角,增强节目内容的感染力;构建叙述时空,展示宏大文化内容;关注人物叙事功能,彰显节目深意与内涵。“奇妙游”系列节目应继续保持节目的叙事特色,并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故事情节内容,注重受众感受,以促进自身节目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贺强 《新闻战线》2023,(8):38-43
河南广播电视台深耕文化节目30年,厚积薄发结出硕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从“清流”到“顶流”的跨越,引领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风尚。在文化节目持续“出圈”的背后,河南台如何践行文化“两创”,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可视化传播意义何以可能,何以见效,何以持续?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10月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第二季收官,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奇妙游,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传播典范,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笔者曾写文章对首季节目进行探讨,基本观点是三个“新”:一是新媒体传播,主要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新媒体传播;二是新技术赋能,VR、5G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视觉奇观和沉浸感;三是新互动理念,如穿越式情境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解雪 《新闻世界》2023,(5):81-84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守正创新,获得了广泛赞誉。接受美学理论重视接受者的作用,关注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文化类节目要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经验,从叙事方式、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节目意境、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探寻新的创作路径。  相似文献   

8.
2021-2022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携手文旅,补齐价值短板,纠正供需错位,将内容、传播、技术等诸要素精磨,为媒体纵深融合提供若干启示:厚积创意起,视觉内容发,实践叙述创新,作好技术贯穿与融入性存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上有良好的表现,其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具备创新意义,对我国的节日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良好展示,并且受到了广大河南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在互联网上有较高的热度与话题度。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案例,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对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进行浅析,期望能够给予广播电视台传统文化类节目策划人员一定的参考,让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单霁翔 《传媒》2021,(17):18-19
今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总结推广近期河南卫视优秀节目创作经验,交流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亿万观众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张艳 《新闻爱好者》2023,(8):98-100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节目在科技赋能文化表达、互动巧妙的节目叙事、打造培育文化品牌IP、弘扬中华美学气质和构建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发挥了文化和经济融合的巨大活力,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胡煜华 《传媒》2023,(3):21-2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遵循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连续推出14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总传播量超600亿的佳绩,为当下文化有效传播和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典型范本。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以明晰其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仁海 《传媒》2023,(10):41-44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情感体验、智慧思想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奋进、不断沉淀的产物。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拓展创作模式,以“先锋姿态”对节日文化进行了新颖、新鲜、新锐的影像表达,其意境的清新、意韵的悠远、意义的广博,创造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和中国故事讲述的新表达、新语态。本文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着力点,研究探讨了节日文化的影像化、审美化和河南台“多品牌”文化节目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李波 《新闻战线》2022,(1):70-73
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得到群众喜爱,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节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这个突破口,以新科技赋予中国文化感染力,以新表达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以新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通过打造国潮品牌项目集群、原创文综项目集群、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以期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21年至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如“黑马”一般迅速出圈,凭借着《唐宫夜宴》《纸扇书生》《洛神水赋》等节目,收获了网友们的大量点赞。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河南卫视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打造优秀节目内容,更在于作为传统媒体的河南卫视,在新媒体时代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借助新媒体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往更加繁荣,文化产业也实现了大力发展。本文选择在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研究文化晚会节目的“破圈”之路,重点分析河南卫视所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期对其他电视晚会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敏 《视听》2023,(4):73-76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成为节目品牌形象树立的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并没有阻碍年轻人的喜爱之情。从整体上看,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平台联动传播、全民互动参与、打造IP等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