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发,是年老的表现;白发,是忧愁的结果。妙诗佳句中的那些"白发",让人感慨万千。李白的"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奇想出奇句,以白发的夸张写愁,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而愁生白发。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巨星.他的《秋浦歌》(其十五)将一种普遍的人主感受提炼并压缩在了极短的篇幅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诗人晨起对镜梳头、陡然间发现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禁不住大声呼喊“白发三千丈”.一夜之间,白发怎么会生出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便豁然明白了,原来”三千丈”白发是因愁而生长的.李白写此诗时已年过半百,政治的黑暗,仕途的艰辛,理想的难以实现,无不耗损着诗人的精神与肉体.饱经生活磨难的诗人面对着镜中的白发,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1,(8):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一、"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笔下的"愁"是"三千丈"的白发、万里长江,写出了"愁"的长度。南唐后主李煜更语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可见的愁绪化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不仅有长度,还有动态。  相似文献   

4.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5.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6.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7.
同样的话,诗人偏要变个法子说。就说“愁”吧,人恐怕都是有些感受的,多数人的表达是:“愁”、“真愁”、“愁苦”、“忧愁”、“愁闷”,如此而已。看看大诗人李白的“愁”——“白发三千丈,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中的夸张常见的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数量的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三千丈”形容白发之长,从而写出自己的忧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用“三千尺”形容瀑布之高,很有气势;再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示其豪放的性格。二是形状的夸张。如“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长相思》),眼睛竟成了汩汩而出的泉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  相似文献   

9.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10.
文老,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以数字入诗多不多呢?以数字入诗的诗歌是很多的,就说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吧,他的诗歌里用数字的诗句俯拾即是。你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还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看光是李白的诗就有很多用数字表达的。文老,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那么李白到没到过武夷山呢?  相似文献   

11.
活页填字     
纵向 1.一种游戏,给一堆图案中的相同图案进行配对。2.陶渊明的一首名作。3.成语。语出《汉书·司马迁传》,指有独立见解、自成一说的学术论著或学说。4.美国的全称。5.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6.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词集。7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著有...  相似文献   

12.
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撷取端阳节在家中与儿童闲话的细节,抒发心头强烈的乡思之愁。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诗中当为作者的客居之地。前两问写诗人感慨: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已有三十五年,而今白发披挂肩头都这么长了!这既是对幼辈告知家史,又是内心情愫的独白。“垂”“许”二字,写出老态龙钟之形貌,寓含几多辛酸、几多惆怅。“端阳”一词,借代年限,读来别有一番深意和情味,唤起情感共鸣。后两句写儿童情态:孩子们听说同州并非祖藉所在,煞是吃惊,急忙探问哪里才是故乡。下一“深”字,可见惊讶程…  相似文献   

13.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4.
只要提到夸张.我们就会联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画面.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这些都用夸大现实的手法.展现非凡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夸张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全诗围绕着“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愁绪。这首诗使张继名垂青史,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三首诗,请同学谈谈初读这三首诗的感受。 生: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生:每首诗的三四联都让人觉得非常悲凉。 师:三四联其实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悲凉呢?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写景抒情。大家思考一下:这三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板书。要求用一个字填空)  相似文献   

17.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1.第三句中,“客愁”的“愁”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戈满地”为什么会给“客愁”产生一个“破”的作用?诗人这样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3.“初”、“惊”二字极其传神,试析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两句写春雪飞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表达了…  相似文献   

18.
诗仙李白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的感叹后,引起了历代诗评家们的赞扬与认同,然而诗里的疑问也同时产生,即"白发"为何有"三千丈"之长,即使是"艺术真实",也有有违常理之处,为此历代的人们围绕这句诗做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有认同、有质疑。文章对这些阐释做出梳理与分析,进而发现诗歌阐释史上的诗学观念的转变与演进及耐人寻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浅谈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李白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作。虽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但寥寥二十个字,既没有自然景物的衬托,也没有行动细节的描写,仅只抓住游览秋浦时临流照影一瞬间的感受,运用平易通俗的语言,便把不可名状的忧愁悲愤的神情鲜明生动地突现在人们面前,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读者的心弦,充分显示出天才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