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克服情感障碍、挖掘学生潜能具有特殊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积极暗示,实施间接暗示,引导学生自我暗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6.
赵玉兰 《教学随笔》2016,(9):168-168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优秀的班主任能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具有很高地位和威望的人,因此,作为人师,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通过环境、语言、行为等暗示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优秀的班主任能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具有很高地位和威望的人,因此,作为人师,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通过环境、语言、行为等暗示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现代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然而,学科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  相似文献   

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抵制情绪的基础上,受暗示者或他人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环境、气氛、心理图像、运动员的“自我包装”等有利条件,以含蓄的方式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力,减轻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比赛信息的目的,对有效地提高比赛的技、战术水平发挥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小英 《教师》2014,(22):40-4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每一位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从而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使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实施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2.
谈心理暗示     
谢莹 《教育艺术》2006,(11):68-70
心理暗示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从狭义上说,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对学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却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简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运用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具有含蓄性、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如果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使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中学习道德知识,增强道德意识,促进道德认同和内化,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岭 《学周刊C版》2011,(10):66-66
心理学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近年来,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而青少年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中学中的日益完善.如何为青少年提供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20.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