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曾侯乙墓编钟在中国古代艺术与科技的成就的阐述,从曾侯乙墓编钟与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是铜录山古铜矿在我国先秦青铜文化发展中的贡献的具体表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是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先秦音乐的魅力,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音乐考古学逐渐得到大批音乐史学家的重视。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中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的概念。本文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概述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音乐考古学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吗?早在3000多年前,一个熊姓的首领在湖北境内建立了一个延续了800多年的强盟国家,它一度辉煌,国富民强,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一个代表楚文化的物品出土了,它让世人瞩目、令国人骄傲。这个物品是什么呢?那就是1978年被发现的曾侯乙墓编钟,它们在地下沉默了2400余年!出乎意料吧?今天,它们又重现人间,带给我们一个听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4.
《教师博览》2006,(8):F0004-F0004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业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5.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其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镇墓兽"所在墓的头向发现,南向墓与东向墓出土的较多,而以南向墓的随葬比率最高,东向墓中的增幅较快。"镇墓兽"信仰起源于南蛮系统,楚公族接受以后,渐渐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7.
李丹 《文教资料》2010,(13):91-92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是其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的生成背景,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史称先秦时期)。我们所要阐述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音乐本身之"和",而且蕴涵在当时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之中。通过对重要人物及著作论述进行阐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整个传统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发现从现已出土的有关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乐器,从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诸位儒学思想家及其相关的美学著作和史书记载中都无不浸润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上博楚简《采风曲目》的出土,既说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发展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又说明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学发展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宫廷音乐文学可谓蔚然成风。重要的是《采风曲目》的出土再次验证了周代采诗制度相当完善,“诗三百”诗乐一体以及南北音乐文学交融之成说,为《诗经》学案中的“采诗”说以及“诗入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采风曲目》与《诗经》之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经过六百年多年的发展变化,终于在盛唐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由于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使佛教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特点,也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彝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迷人的彝族音乐,滋养了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同时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文化。通过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探究,使彝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从而促进彝族音乐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对外展示彝族音乐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3.
近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和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也相对出现了变化,新的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不断出现。通过对此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音乐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及音乐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进一步总结中日两国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经验,真正认识到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接纳及吸收并不是用其代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是能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种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发展、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这对我们着眼于当代推动中外音乐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燕赵地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燕赵音乐自远古就有迹可循,其音乐文化历史久远,极具特色。基于民族音乐视野对不同时期燕赵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考略,重在使人们了解燕赵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保定易县后部村“十番乐”是民间的一个地方乐种。通过对其音乐和化的考察、分析,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彝族服饰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龙图腾崇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阐述分析龙图腾文化在彝族服饰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龙图腾对彝族服饰的深远影响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彝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彝族立足于世的根本。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文化联姻互动的21世纪,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