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融媒体成为新闻业研究的热门词汇.所谓融媒体就是汲取了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发掘自身潜力,从而扩大媒体的利用率.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为顺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竞争需求,传统新闻业要针对专业技能进行转型和升级,运用VR技术所独有的强大"沉浸感",生产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VR+新闻.研究围绕VR+新闻和传统新闻业展开,旨在分析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新闻业转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周娟 《新闻前哨》2015,(1):41-42,47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业的生态和业态,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思路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做出调整。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呈现出四大趋势:媒介技术运用能力成为入职基本条件,新的媒体岗位亟需内容整合能力,全球视野、独家视角型新闻人才将是稀缺资源,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仍然是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3.
2015年初以来的一系列关于传媒伦理的争议事件表明,鉴于大众媒介所面临的传播语境的急剧变化,仅仅以"这是新闻业的正常操作方式"来应答大众的愤怒质疑,很难不被视为把持话语权的傲慢;但与此同时,"消费新闻当事人"的标签一旦贴上,媒体则难免在报道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讨论了在新闻业与公众间已经产生明显共识分裂的现状下,重建新闻的公共性共识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瑜 《今传媒》2017,25(10)
现代科技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互联网已成为媒体深化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催生媒体进化,革新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媒介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在传媒组织建构、生产模式、产品流通、产业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实现融合发展的创新变革.现代媒介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构建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传媒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新闻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媒体是区块链技术给新闻业带来颠覆式重塑的产物,主要在新闻产制、媒体运营以及新闻治理三大板块发力,给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新闻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机制,对去中心化新闻网络平台的形成、数字版权库的构建、网络谣言防护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之上对区块链媒体的未来应用进行了路径省思,以期望为未来新闻业发展带来新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竞争,已经成为描述当下中国新闻业形势的一个关键词,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来自媒介市场的竞争压力。各家新闻传媒为了主动迎接挑战,提高自己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或者是为了能在未来的媒介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纷纷把组建新闻传媒集团作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把“做大”、“做  相似文献   

8.
2008年之后,对新闻业务的探讨如果不置于互联网语境之下是难以想象的。今年最热的业务语汇莫过于“大数据”,这一词汇从电子商务领域迅速蔓延到新闻业,从业者热衷于讨论“大数据”将给新闻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业面临颠覆与重构,因此,媒介融合也是新闻业务探讨的焦点;另一部分有关业务的研究集中于信息赋权,关注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彭增军教授撰写的《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是一本充满新闻隐喻的书,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调侃引领读者厘清媒介乱象的线头,编出一幅相对可辨的媒介图景。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段子化的轻松表述把读者带入当下数字时代媒体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调整媒介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位,经历了“新闻把关人”——“新闻看门人”——“新闻策展人”三个阶段.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瓦解,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业从新闻生产过程到新闻内容呈现、受众消费方式,甚至新闻工作者角色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王卓 《新闻传播》2013,(2):166-167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体业务运作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规范和约束。我国新闻业的运作体现出明确的新闻专业主义,但仍然面临新闻消费主义、媒介双重属性以及新媒体发展引发的舆论格局变革的影响。在明确新闻专业主义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新闻媒体如何通过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提高媒体业务素养,转变记者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曹鹏 《新闻记者》2003,(4):41-42
关于新闻业的新闻,近来越来越多,充分说明传媒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文化生活中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关于传媒的传媒,也不断增加。今年创刊的《中国广播影视报》(主办者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名字为CHINAME-DIANEWS,以彩色对开大报的面貌出现,虽然内容定位还在行业信息与影视节目娱乐之间摇摆,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毕竟中国传媒又多了一个信息平台。近些年来,笔者始终不遗余力地倡导以新闻业新闻、传媒的传媒促进行业进步与繁荣,虽然按照专业标准要求,目前国内的新闻业…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因素对传统社会的挑战、社会结构的改变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新闻业尤其如此。由公益媒体、商业媒体构成的现代传媒体系,随着转企改制的推进正在形成。建立在新闻实践基础上的各种新闻观念,也面临此消彼长的过程。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我国  相似文献   

14.
张佳茵  李岩 《今传媒》2020,28(5):62-64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对新闻界乃至世界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场颠覆性的信息技术革命。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自动化的新闻生产、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以及沉浸式的新闻体验都已成为现实,传媒产业图景得以重构。但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媒介伦理问题,给新闻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带来了威胁。"技术+内容"的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变革与中观层面新闻编辑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的数字化变革带来了新闻业新的运作模式,编辑工作的工具、工作对象、工作方式,编辑人员的角色职能、人员分层、技能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规律、媒介特点、编辑思想等有了新内容.这些变化,使中观层面新闻编辑理论的研究价值得以凸显,目前其研究可从5个方面展开:新闻生产与编辑工具、介质特点与新闻呈现、媒介产品的依存与转换、信息增值与媒介产品开发、媒介的生产组织单元.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实践课程要求建构起与新闻业界接轨的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要求立足新闻本专业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设置专题以关注媒介融合趋势和变革,阐释中国媒体的特性,分析国外媒体运作的规律、经验、面临的危机及其策略,高度关注新科技给新闻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的中国新闻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困惑与惶恐却在难以遏止地蔓延。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坚持对虚假新闻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管新闻业的形态、媒体的样式如何变化,这些攸关新闻业文化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来看,本刊持续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中国媒体虽运行在市场化的轨道上,但是党管媒体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在这种困境下,中国新闻业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继而也使得新闻业的空间呈现出不断变动的形态。本文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库克及司巴娄提出的新机构主义的基础上,对这些新闻空间进行分类,探索不同类型的空间的特征,描述其内部动态,并试图展示业已逐渐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的中国新闻业,如何在党的管制和市场动力的夹缝中、在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中、在记者的无力和抱负之间生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5)
"现在"与过去的某个时刻之间总是存在"暗合",在作为历史的新新闻主义与当前新闻业之间,存在两个层面的"暗合"。而当前新闻业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即新闻业缺乏对不同媒介的融通观念。实践表明,新闻是可以依存于不同媒介之中,因此,调和当前矛盾的办法是利用跨媒介叙事学的研究来弥补"媒介"观念的缺乏,也即走向跨媒介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刘玲 《新闻爱好者》2012,(16):75-76
广播媒体素以"新闻立台"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由此可见广播新闻类节目在广播传媒的龙头地位与骨架作用,然而现如今,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兴起,以及综艺娱乐节目的不断冲击,广播新闻类节目的"老大"身份已岌岌可危,于是为了优化节目质量与提高收听率,各级广播媒体重启"评论强台"战略,借以挽回广播新闻类节目日渐下滑的态势,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有意识地强化评论,已然成为广播传媒振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