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的,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否有完整的体系,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却是国内美学界尚研究得很不够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同志对金圣叹、王夫之、叶燮等的美学思想评价很高,而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却重视不够,没有能给以应有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产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的原因,当然与对《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体系缺乏深  相似文献   

2.
雷恩海先生认为韩愈的思维方式与《文心雕龙》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认同并借鉴了《文心雕龙》笼圈条贯、原始要终、唯务折衷、执正驭奇的思维方式。没有证据能够证明韩愈精熟并深受《文心雕龙》的影响。实际上,《文心雕龙》的思维方式显然是学习继承了《易经》的思维传统,韩愈也十分喜爱《易经》并深受其影响。与《文心雕龙》一样,韩愈的思维方式显然是渊源于《易经》。  相似文献   

3.
论纪昀的《文心雕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昀评《文心雕龙》无论是版本校勘,还是理论评点上都很有贡献,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系统,但在《文心雕龙》学术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学术界历来有儒、释、玄或三教合流的说法。这些说法之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除了各家对刘湘生平事迹和思想变异以及《文心》成拓的目的、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外,各家的解释也常相抵格而不能自圆其说。早在元代,钱惟善为《文心》写序时,便说:“夫佛之感,莫盛于晋来齐梁之间。而通事舍人刘褴市于梁,独不久于彼(佛)而归于此(儒),其忐宁不可尚乎!”①已视刘勰为超脱时代的人。清人李家瑞持论则相反:“刘彦和著《文心雕龙》,可谓殚心淬虑,……乃自述所梦,以为执丹漆礼器于孔子随行。此服虔、邓…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大文学理论———关于《文心雕龙》性质的思考王钦峰“龙学”,若从黄侃191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开始算起,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但遗憾的是,连《文心雕龙》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龙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曹植的评价精彩各异。《文心雕龙》对曹植作品有赞扬,有贬低,也有完全不予提及,而《文选》对曹植作品的选录并没有因循其观点。《文心雕龙》是带有复古倾向的著述,而《文选》是以文学随时代的推移而发展的观念为基本理念,所以它们各自文学思想的异同也多少会反映在对曹植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多年来学术界对《文心雕龙》性质的不同认识,从《文心雕龙》的写作动因、内容体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辨析,论证《文心雕龙》不是文体论专著或文章学专著,也不是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虽曾被誉为古代文论的“百科全书”,但就其本体而言,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写作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性显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学术群体尚不壮大,二是还没有出现对《文心雕龙》全书进行文学地理因素的整体、综合研究的成果。综述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心雕龙》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构成要素,关注地理与区域,关注空间与历史,将是《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白首次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开设"《文心雕龙》专题",标志《文心雕龙》研究在内蒙古起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陶格图慕在蒙文系用蒙语讲授"《文心雕龙》专题",并撰写《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王志彬(林杉)在汉文系授诸生"《文心雕龙》创作论",开辟从写作实践角度探索《文心雕龙》理论价值的新路。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王志彬推出《文心雕龙》研究系列著作——《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和《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三论"的面世,奠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自治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标志内蒙古的《文心雕龙》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言语风格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论言语风格的专篇,“体”即言语风格,“性”则指语用主体的情性。刘勰的言语风格思想涉及言语风格的决定要素--语用主体的情性、言语风格的构成要素--意义内容和语言形式、言语风格的养成以及言语风格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4.
从编纂实质性(或学术)的层面说,由于(文选》自身的特殊性,使编者一旦选定篇目及将之分类与对所选的某些作品稍事“加工”,便告完成了。而从这一角度看,编纂《文选》的“工程”还不如写《文心雕龙》论文体部分加《辨骚》与《才略》这22篇的大。即使计誊写全书在内,《文选》编纂“工程”的大小至多与撰写《文心雕龙》相似,而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大。刘勰花四、五年的“业余”时间撰成《文心雕龙》,以彼例此,昭明太子完全能够凭一己之力编纂好《文选》。  相似文献   

15.
文体论处于《文心雕龙》的关键地位,它决定着《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文体论论述了《文心雕龙》中包括的几个核心问题,即构思、体制和文质关系问题。《文心雕龙》的文体观对后代关于文体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辞"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韩国]裴得烈一、序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在整理以前的文学理论之后,开拓了新的局面。沈约在看了《文心雕龙》后评价说"深得文理"(《南史·刘勰传》,中华书局,第1782页...  相似文献   

17.
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一书,是他的《文心雕龙注》的前身。《文心雕龙注》流传颇广,《文心雕龙讲疏》则知者甚少。从内容上看,《注》比《讲疏》丰富,注释的条数和内容增加,《讲疏》中已有的各篇下面的参考文字,在《注》中又颇多调整、增益;从体例上看,《讲疏》与《注》基本相同,只是注文安排地位有变化,《讲疏》的注文分插在各篇分段下面,《注》则注文与原文分列。《讲疏》卷首原有梁启超序文、范氏自序各一篇,其中梁启超序文未被收入《饮冰室文集》,亦未载入《文心雕龙注》,为世所罕见,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时有李善及五臣给《文选》作注,其注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在作者名下有文体论述说。而《文心雕龙》是当时文体论的集大成者,《文选》注的文体论述说,或与《文心雕龙》有相同、相似之处而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或与《文心雕龙》有不同之处,或有《文心雕龙》未述者,从比较中可见《文选》六臣注的功能与崇尚。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文心雕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产生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由于刘勰本人和《文心雕龙》本身的复杂性,此问题始终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检视近百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这些研究头绪众多,但实际上它们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佛学有没有可能影响刘勰及《文心雕龙》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简称"可能性研究");一是以认定佛教对刘勰及《文心雕龙》产生影响为前提,重点探究影响的具体表现(简称"表现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散见于《论语》之中的孔子有关富民、教民、爱民等方面的法律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民本论的重要内容。认为尽管孔子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其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其后的历史曾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