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就成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阅读一些语文教学刊物,学习了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3.
林秀英 《家长》2023,(22):85-87
<正>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课程开展的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潜能,锻炼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充分明确语文学习素养的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解读语文要素的教学作用,拓宽语文要素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范围,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案,推动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探究语文课程中蕴含的语文要素并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应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的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代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它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同,侧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独立运用能力。作文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和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了学生自主、合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点中就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要求,要求教师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可见,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激趣。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落实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一、激发学生乐趣,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9.
武晶 《山东教育》2005,(19):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吝惜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0.
郑道华 《考试周刊》2011,(45):27-2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向广大语文教师倡导的适合新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见,语文教师必须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教学是将现代传播媒体与传统媒体恰当地结合,使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传递教育信息和实施教育,以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引进语文课堂,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拓宽语文视角,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教学成效卓著,犹如插上了一对翅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育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增加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增进课题教育的发展距离,拉近语文教学的教育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利用语文教育中的文字教学、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使学生焕发出他们勃勃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健康优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丽华 《云南教育》2004,(25):20-2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忽视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体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沈凤军 《教师》2012,(27):31-31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解读为:在新时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转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模式,才能适应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而高职语文教学遭受前所未有的冷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时语文的学习热情,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使命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怎样激发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呢?这就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后进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正确对待后进生,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常论常需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找准情感激发点,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