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现在有些记者离开文字材料写不成稿。他们采访,首要任务就是要材料,材料到手便万事大吉。文字材料成了他们离不开的“拐棍”。 新闻稿件“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成功的采访在于深入实际,亲见、亲闻、亲知、亲感,这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生动、最丰富,也是最见功力的一环。斯诺历经艰险走  相似文献   

4.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5.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应确立怎样的采访路线?7月中旬,无锡日报新闻中心就此举行专题研讨。走一条怎样的采访路线,反映了记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记者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水平。 丰富多彩的答案,表达了与会者的深刻思考。围绕“采访路线”这一焦点,采编人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采访路线要与可信性、可读性、预见性相结合; 采访路线是个“变数”,但不变的是新闻规律。记者采访的目标,应该是新闻的本源。无论是“基层”还是“上层”,都是记者靠拢新闻源的一种途径; 记者行走在采访路线上,需要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有了感性的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年代处处春色,采访范围天广地阔,然而,春色描来容易,如何把报道写得深一些,有点“思想”,这就需要记者有点“求深意识”。发挥产业报“求深”的优势产业报记者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局限,抢新闻是劣势,但在深化报道上,优势却很明显。其一,行业中突发性新闻较少,报纸又不如日报  相似文献   

8.
“支队新闻干事每年下基层采访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这是江西总队为22名支队新闻干事和总队新闻工作站记者所制定的措施。针对部队新闻干事缺乏到一线抓“活鱼”的基本素质和个别报道人员下不去、蹲不住、掌握一手材料少的实际,组织大家开展了“新闻干事要善当官兵知心朋反”等讨论,使大家摒弃了过去靠电话采访、看材料写稿和坐在机关想点子、拿起吃话找例子的做法,理清了写好连队新闻的工作思路,分别制定了单位和个人年度定搞计划。目前,这个总队的记者、新闻干事和报道员都纷纷深入到基层进行实地采访。提高新闻干事写好连队新闻的…  相似文献   

9.
简讯     
9月15日至22日,辽宁省丹东日报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举办了“鸭绿江全国记者采访周”活动。应邀参加的有来自二十八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截至10月9日,他们已在丹东日报《外地记者看丹东》专栏里发表文章三十六篇,有的准备回去后继续写。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对促进丹东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何惠民孙云德)长春日报编辑部,根据9月14日凌晨二时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亚军决赛实况,写了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的消息,刊登在当天报纸头版头条,同时,还配发了评论和电视屏幕照片。这条新闻比用新华社稿提前了一天。(长总) 9月中旬召开的中南地区煤炭系统报纸协作会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湖南省新闻美术学术会议年前在吉首市举行,全省17家党报、专业报和企业报的美术编辑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分析研究了近期各报新闻美术情况,并进行学术交流。会后分组到湘西各地采访写生。(余立新)△去年11月12日,浙江省金华市体委授予金华日报社一面锦旗以志表扬。锦旗上书写着“为宣传和弘扬亚运精神作出突出贡献”几个大字。(严明法)△河北省沧州日报青年记者安世华创作的武打电影剧本《沧州绝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年代处处春色,采访范围天广地阔,然而,春色描来容易,如何把报道写得深一些,有点“思想”,这就需要记者有点“求深意识”。发挥产业报“求深”的优势产业报记者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局限,抢新闻是劣势,但在深化报道上,优势却很明显。其一,行业中突发性新闻较少,报纸又不如日报及时,版面容量也有限,但这却为记者多思多想,在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4.
6月中旬,四川日报广安记者站廖树明同志,首次到武胜县采访,县委书记、县长出面接待,并出了几个“题目”供参考。廖树明接连到有关单位采访后,发现情况一般,新闻价值不大,决定暂不动笔,不凑合写稿。这种对新闻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很值得同行学习。记者采访后,写...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6.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02,(4)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了新闻采访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其经验。因为,写好消息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第三部分,主要收入作者采写首都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种种心得。第四部分,收入作者写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专题文章。此书对广大记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  相似文献   

18.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不应有“旱湾死角”──德阳日报“周末特别采访”收获体会《德阳日报》钟克勋1995年5月,《德阳日报》与国家双休日同步推出了“周末特别采访·边远乡镇写真”特别栏目,旨在通过特定的方式加大新闻的辐射面,激发记者将新闻采访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中性”的,厂方无懈可击,原打算告状的想法,也只好打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