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多少年来,几种版本的教材和教参总是联系“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来阐释故事的哲理,甚至认定该成语出自这则故事。这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为此,本文略作辨析。蔡桓公没有“讳疾”,也谈不止“忌医。“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从故事的内容看,蔡桓公在体痛之前,并不知有疾在身。尽管扁鹊屡次相劝,但他不痛不觉,不以为然,反以小人之心揣度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当其“体痛”时,始知有病,便立即“使人索扁鹊”,足见其求医之心切,并非“忌医”,“讳疾”。显然,从桓公的角度引申出“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部分,有较多的寓言和故事。它们之所以描述生动,说理透彻,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普遍包含着逻揖推理。《扁鹊见蔡桓公》中,名医扁鹊三次请见蔡桓公,愿意为桓公治病。但桓公讳疾忌医,不肯治疗。第四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相似文献   

4.
扁鹊之误     
王淦生 《宁夏教育》2003,(10):55-55
西谚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古人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可人们在读罢《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批评,以致这位“赔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都熟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神医扁鹊见到蔡桓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久病缠身,不料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而丧命。这个故事赞扬了扁鹊的医术高超。但辩证地看,不难看出扁鹊医术有余,而医心乏力。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缺少艺术性的劝说,往往会适得其反,受众不接受医治,最终扁鹊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如此看来,扁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神医,空有一身高超医术却治无从施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许多类似于扁鹊的教师,他们高学识,高智商,  相似文献   

6.
周波 《班主任》2001,(10):47-47
韩非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终至死亡的故事。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实为自食其果,咎由自取,这确实不假。不过我以为在此事件中,名医扁鹊也有失误,也应该对这一事件负一定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教材的必选名篇,但长期以来,很多参考书一致认为蔡桓公因“讳疾忌医”终致死亡,未免人云亦云,有失公允,为此,我愿借助一些材料为蔡桓公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8.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每每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赞叹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一眼看出人的病情;而认为蔡桓公是一位顽固不化的人,他因为讳疾忌医而送掉了性命,虽然可怜,也是活该!然而,我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对扁鹊的行为不那么欣赏。你想,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喜  相似文献   

10.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11.
扁鹊之误     
扁鹊之误西方谚语中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以致使得这位“...  相似文献   

12.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关于桓侯之死,普通认为是讳疾忌医所致。与2000年秋季启用的新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亦持此说;课本练习也遵此而设计。笔者则认为,桓侯之死并非由于“讳疾忌医”,而是严重的偏见造成的。一、桓侯没有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之前一直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尽管有疾病潜伏,他压根没察觉到,而不是有病不愿说出来,也没认为小病不治无大碍。他的病由小到大终至于死,只有扁鹊清楚,怎么能说桓侯“讳疾”呢? “不知有疾而讳疾”的说法十分勉强。《辞海》释“讳疾忌医”为:“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怕别人批评而…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蔡桓公是一个“不听劝诫,不思悔改,刚愎自用,至死不悟”的可厌又可悲的典型,所以,讲到这篇课文时,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  相似文献   

14.
话说蔡桓公当年拒绝扁鹊的治疗,死要面子,最终命丧黄泉。蔡桓公来到地府,阎王查阅档案后得知蔡桓公是因为讳疾忌医,拒绝治疗而丧命的,于是问蔡桓公:“我们这儿有个规矩,凡是死后觉得后悔的人可以重活一次,期限满了,再送回地府,也好让每个人都死而无憾。让我算一算……  相似文献   

15.
越是经典的作品越能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可是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一篇中学教材里的经典课文。我们长期以来都将文中蔡桓公的死因归为“讳疾忌医”,并引申出“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的单一寓意,实在是浅化了经典作品的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16.
从蔡桓公拒医说起 名医扁鹊去看蔡桓公,冒然提出桓公有病的问题。桓公不以为然,申辩自己没有病。待到医家走后,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结果丧了命,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传神·准确     
×××同学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概括地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传神、准确。先说传神。全文写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主要写扁鹊对桓公病情的判断。一见桓公,“立有见”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的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的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对桓公病情诊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19.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扁鹊之误     
西方文艺评论界中曾有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我国的《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高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这段文字之后 ,似乎早就统一好了口径 ,几乎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对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表现大加挞伐 ,以致使得这位“赔了性命又裂名”的国君在人们心目中定格为一位不折不扣的“不听劝诫、不思悔改、执迷不悟”的可厌复可悲的典型。其实 ,如果我们能够不被那种“一边倒”的论断所左右 ,静下心来对这则故事细加品味 ,或许不难发现 ,人们一味地宽待扁鹊而苛责桓公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