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股市与改革同步发展,国民经济同向运行,但股市波动明显异波动明显异动于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常以暴涨曝跌、长熊短牛的方式演绎非规范市的个性。究其原因,是“政治市”与“投机市”及上市公司品质普通不佳所致。要解决中国股市的异动问题,必须要使股市定位由单纯为国企改革服务转向为全国经济服务,用市场方式促使股市由政策市向功能`市由投机市向投资市转化。  相似文献   

2.
"乡"与"市"和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和“城市”两种社区,作为化构成,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过程,有可能用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学现代性的依据。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乡村小说的典型事实具体而微地显示了“乡”与“市”两种化价值倾向的起伏消长,从“市”对“乡”的超越至“乡”对“市”的包围,是中国现代学留给今天的一份重要启示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育史多依据朝代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分期方式对中国古代教育进行分期,这两种分期方式所带来的共同弊病就是主观上割裂了教育史自身的发展脉络。教育从一产生就与政治、宗教裹合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更是贯穿于古代教育的始终。因此,从教育与宗教、政治的关系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史进行分期,能够更为客观地展现教育在古代历史中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古至春秋,是古代教育从孕育到产生的阶段;第二阶段:春秋至西汉,是教育的成长阶段;第三阶段:西汉至隋唐,是教育走向成熟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脱胎出母体,但是尚未成形,仍然孕育在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体系之中;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摆脱宗教的羁绊,但仍需附庸于政治体系之中;第三阶段的特点是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并从政治体系的附庸地位,挣扎着走向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以来执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的城市化方针,使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人为抑制,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三大问题: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性。本分析了大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地位;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比中小城镇能产生更好的集聚效应;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发展应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管子》中有对市的阐述,多数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从抽象意义的市场立论探讨,笔者立足于具体意义上的市,探讨了市建置的合理性、管理的系统性和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时《管子》经济思想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赋役经济背景下,士绅与商人间联系较少,县治与圩市也存在着功能差异,因此县治与圩市常常是分建的。清末民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治与圩市两者的功能开始重叠,士绅与商人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县治和圩市渐渐融合。县治与圩市的融合,是赋役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以白话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大量产生。宋前小说如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唐之传奇小说多用文言,亦且较多掌握在文人手中。至宋代,以志怪为主体的文言小说创作日益消失,而所谓“市人小说”却迅速发展起来。排斥俚鄙的文学传统不能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现象的产生应归结于两宋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瓦舍勾栏的出现,直接为“市人小说”的大批出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城、市和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敌方侵袭作用的军事据点。最早的“城”还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物质要素。“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市没有固定位置,后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随着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俺答封贡、明蒙关系缓和、北部沿边地区实现和平的大背景下,在宁夏镇也兴起了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蒙汉民族互市贸易。但是,明代后期宁夏互市贸易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九边其他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官市占主导地位、民市不发达、明政府限制互市的政策、“市本”不足,而且往往被拖欠或挪作他用以及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