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2.
不同拉伸形式及延迟时间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测试法,以20名体育教育专业男性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分别对慢跑、慢跑+静力拉伸、慢跑+动力性拉伸、慢跑+组间继续静力性拉伸、慢跑+组间继续动力性拉伸5种准备活动后即刻、5min、10min、15min的下蹲纵跳(CMJ)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组间动力性拉伸对CMJ能力的发挥有利,成绩提高2.3%,而组间静力性拉伸对CMJ能力的负面影响明显,成绩下降4.3%。拉伸后随时间延长(10min)CMJ出现下降现象。结论:不同拉伸组合方式及拉伸后的延迟时间对CMJ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对运动表现的急性效应和机制,明确最佳拉伸时间(量)与强度,为制定赛前或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间被CNK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lsevier、PubMed、EBSCO体育运动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赛前或训练前静态、动态肌肉拉伸产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等急性效应。结果:静态、动态两种拉伸方式均能有效提升肌肉柔韧性;≤30 s低强度的静态拉伸不会对力量以及速度性能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可能会对跳跃性能产生负面影响;5—7 min快速高频率的动态拉伸不会影响力量性能并且有可能提升跳跃性能;静态拉伸后进行专项热身能够提升运动表现。结论:短时间低强度的静态拉伸可能不会影响力量、速度性能;适时快速的动态拉伸在不产生肌肉疲劳的情况下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训练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适度使用静态拉伸,但应谨慎在静态拉伸后直接进行跳跃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柔韧素质的各种测试方法,并针对我国现有坐位体前屈测试法受上、下肢和躯干长度的影响较大的不合理现象,从安全性、准确性、简捷性、经济性和普及难易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适合我国学生柔韧素质测试方法改革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改良坐位体前屈测试法消除了上、下肢和躯干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能较为合理地反映学生柔韧素质;(2)单腿坐位体前屈腰骶关节、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小,可以减少对椎骨、脊柱周围的韧带以及下背部功能活动造成的影响,该方法是一种安全、经济、简捷的柔韧素质评测方法;(3)俯卧背伸测试法不同于坐位体前屈类和单腿坐位体前屈类,该方法可以在某些较专业测试中与坐位体前屈共同对学生的柔韧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专项能力测试成绩与训练负荷多指标的关联性,分析训练负荷各指标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和评估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训练负荷刺激效果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跟踪测试和统计12名国家女子静水皮艇运动员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不同训练阶段20 min测功仪、500 m测功仪和K2-500 m双人划测试各指标值;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从定量角度分析测试成绩与划桨功率、配速、血乳酸值、内负荷等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1)20 min测功仪划行距离与划桨标准功率、配速/500 m测试值呈高度相关(r=0.835,r=-0.607),标准化功率(b=0.396)和配速/500m(b=-0.552)对女皮队员20min测功仪划行距离的影响显著(p<0.05)。(2)500 m测功仪成绩与划桨标准功率呈高度相关(r=-0.758),与平均即刻乳酸、3 min和5 min乳酸测试值呈中度相关(r=-0.353,r=-0.471,r=-0.519),标准化功率(b=-0.889),对女皮队员500 m测功仪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影响(p<0.01)。(3...  相似文献   

6.
摘要:赛前准备活动不仅是项目特征的高度反映,同时也是运动员成功参赛的重要前提。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赛前准备中的认知活动和机能活动两个基本单元;进而,依据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的特点,区别了单轮赛次前准备活动序列结构和连续两轮赛次间准备活动序列结构。最后,根据跟踪调查的结果,梳理了世界优秀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的赛前准备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养生筑基功对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国家女子摔跤队冬训期间,对匹兹堡量表评分7分以上的运动员,以养生筑基功为干预手段(实验为期8周,每周练习5次,每次1遍,均在每晚睡前进行)。采用Firstbeat Bodyguard及匹兹堡量表进行睡眠质量数据采集。同时,记录训练计划、监控受试者8周的血液指标,观察其训练负荷变化。结果:(1)在冬训基础准备时期的专项准备阶段及赛前准备时期的专项提升阶段,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交替上升状态,肌酸激酶出现显著增高(P<0.05),血红蛋白、血清皮质醇以及睾酮均无显著性差异。(2)干预后,匹兹堡量表(PSQI)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的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实验前相比匹兹堡睡眠量表总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无显著性差异。(3)干预后,运动员睡眠恢复时间及睡眠压力时间明显改善(P<0.05),睡眠总时长、平均心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养生筑基功练习在训练量与强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可有效改善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成分以及最大摄氧量的状况,运用测试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篮球队30名队员身体不同部位的体成分指标和最大摄氧量进行了测试,并和国内外不同相关群体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体成分方面,我国大学高水平女篮运动员的大部分指标都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且平均数要优于日本2005年的全国高中女篮冠军球队。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为:4.51±0.46(ml/kg/min);相对值为:54.4±6.07(ml/kg/min);绝对值低于前法国国家队、2005年日本全国高中冠军女篮运动员和2006年日本全国女篮联赛的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不同水平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自由式滑轮25 km比赛成绩及其专项耐力和力量素质测试结果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不同水平运动员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12名国家越野滑雪运动员分为健将组(n=6)和一级组(n=6)。每名运动员赛前分别完成体成分、专项耐力和最大力量测试,比赛全程穿戴“Catapult Optimeye S7”定位系统设备,并记录滑行时间、速度等指标,同时使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上坡和平地段时间均与比赛成绩显著相关(p<0.01),健将组与一级组运动员的平地段时间差均高于上坡和下坡段(p<0.01);2)健将组运动员第3圈平均速度快于第1圈和第2圈(p<0.05),一级组运动员每圈平均速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将组和一级组运动员第3圈上坡和平地段速度较第1圈显著加快(p<0.01);3)乳酸阈摄氧量和最大摄氧量指标均与自由式滑轮25 km比赛成绩高度相关(p<0.05),健将组运动员显著大于一级组运动员(p<0.05);4)卧拉、引体向上和躯干力量指标均与比赛成绩高度相关(p<0.05),健...  相似文献   

10.
摘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和综合性理论知识,对我国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备战世界大赛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立适合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测试法、仪器研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论:1)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的建立,帮助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提高了竞技能力,并为该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2)铅球项目出手速度与成绩之间相关系数为r=0.94(p<0.01),与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为中度相关(p<0.05);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出手速度达到13.80m/s以上,最佳出手角度为3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整体出手速度相对较低,除巩立姣外外普遍小于13.50m/s。3)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奥运会备战周期中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所占比重较大。4)上肢专项力量能力与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高度相关(r=0.80),下肢蹬伸专项力量与铅球成绩中度相关(r=0.40)。原地投平均下肢最大合力值ΣF相当于体重的1.45倍,垂直方向上的Fz相当于运动员体重的1.40倍;优秀铅球运动员有着强大的投掷臂肘关节力量素质(p<0.05)。5)专项信息反馈、最佳竞技心理素质和视频图像快速反馈能很好地帮助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6)田径专项视频技术分析软件和铅球专项力量训练仪器研制,对女子铅球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动力性牵拉作为热身方式时对大学生立定跳远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郑州大学5个院系的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验,采取5种实验方法,即分别用动力性牵拉(DS)、静力性牵拉(SS)、无牵拉(N)、动力性牵拉+静力性牵拉(DSSS)、静力性牵拉+动力性牵拉(SS-DS)对受试者干预,并测试即刻干预和休息5 min后的立定跳远成绩。结果表明,含有动力性牵拉的热身方式干预的立定跳远成绩要高于无牵拉和静力性牵拉的热身方式(P<0.05),并且休息5 min后的干预效果与即刻干预效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动力性牵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分别在30 s、45 s和60 s训练时间后即刻测试CMJ纵跳水平,并与未进行该实验前初始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98年的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员的弹跳力进行了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训练后硬地原地纵跳的弹跳时间比训练前显性延长,训练后纵跳高度及与纵跳高度相关较密切的动力学指标较训练前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表明沙地训练对提高硬地弹跳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PNF牵伸组和对照组在离心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24h-48h、72h各时段的血清肌酸激酶(CK)、主观酸痛感觉阈、纵跳摸高高度值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较,PNF牵伸组运动后CK值显著下降,主观酸痛感觉显著减轻,但原地纵跳高度虽有升高趋势,差异不显著。结论:PNF牵伸法对DOMS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并不能明显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联系实际 ,就进一步加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训练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要认真研究篮球规则 ,加强对抗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战性 ,重点提高防守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男女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血液Mb、CK及其同工酶变化的规律,选取9名(5男,4女)柔道运动员在完成一次大负荷的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取血样,检测出CK及其同工酶峰值出现在运动后24小时,男运动员血清CK及其同工酶水平在运动后24小时显著(P<0.05)高于女运动员的水平;血清Mb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男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的血清Mb水平显著(P<0.01)高于其运动前和女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的水平.由此可见,男女柔道运动员血清Mb、CK及其同工酶存在性别差异,大负荷运动可扩大这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CBA联赛15年引援史尤如中国篮球运动进入新世纪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梳理CBA联赛的引援史,籍此透视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滞缓的原因,找寻突破瓶颈的方法。分析表明:家长式管理与职业化管理需求的矛盾,先进运动理念本土化遭遇梗阻,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环境的失衡等因素成为阻碍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完善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正确认识与把握欧美先进运动理念,培育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竞技环境才能够突破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