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融合,中国涉外的经济贸易纠纷也相应增加,解决这些纠纷的方式之一仲裁,其第一性原则即为“意思自治原则”。文章研究了“意思自治”的历史发展及在国际商事纠纷中的作用,得出“意思自治原则”指导下的国际商事仲裁其价值取向为公平基础上的效益优先的结论,从而为我国仲裁立法中扩大意思自治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出台以来,国际商事仲裁呈现司法化趋势。仲裁机构的涉外仲裁活动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或协助,并开始突破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需要从价值追求的角度为其寻求理论支撑。仲裁与司法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观点仁智有别。研究如何在仲裁与司法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或说司法化如何做到更加合理以符合仲裁的实质利益,对于促进我国涉外仲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仲裁的民间性是仲裁的生命,是仲裁制度的基石,体现着仲裁价值取向。我国仲裁制度长期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的症结就在于民间性的缺失。只有充分认识和贯彻仲裁的民间性,才能与国际商事仲裁顺利接轨,才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充分发挥仲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保密性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各国仲裁法(包括判例法和制定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无不涉及仲裁的保密性问题,但对保密性的规定各不相同;另外由于合理例外的存在,使得保密性具有了不确定性.而国际商事仲裁的这种不确定的保密性给国际商事仲裁本身、商业、国际商法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保密性具体化将会减少甚至消除保密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商法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中,“所在地”理论在仲裁程序的法律适用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随着现代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发展,“所在地”理论受到了“非国内化”理论的巨大挑战。本通过对“非国内化”理论的分析,认为该理论适应了现代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必将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律适用中的主导理论。  相似文献   

6.
国际商事仲裁一方面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又依赖各国法院对其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公共政策作为法院自行拒绝承认和执行裁决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这里结合公共政策的概念,区分国际公共政策和国内公共政策,并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情况,来透析公共政策适用在国际仲裁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变迁折射出隐藏在其深层次中法理: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相较于公正价值,效益价值是商事当事人首选;立法和司法应重于当事人提交仲裁的真意,而不能过于强调真意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8.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临时保全措施,主要问题及争议存在于临时保全措施的决定与执行两个方面。在我国,要完善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保全措施的决定和执行,必须做到:商事仲裁中临时保全措施决定权应该由法院与仲裁庭分享;应该立法规定法院可以发布临时保全措施支持外国仲裁并规定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临时保全措施的问题;应该立法规定法院可以发布临时措施支持外国仲裁。  相似文献   

9.
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就仲裁协议的形式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要求仲裁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书面仲裁协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默示仲裁协议在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和实践中仍存有争议。从鼓励仲裁、支持仲裁的理念出发,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承认默示仲裁协议实有必要。它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也是对国际商事仲裁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仲裁和调解作为当今国际商事交往中解决纠纷的两种非诉讼方式,具有各自的运行机制和规则程序。但是随着国际商事交易的不断深入,这两种争议解决机制都面临着各自的缺陷和困境。而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仲裁和调解两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结合,正作为一种新型的争议解决方式蓬勃发展。它的优越性何在?解决纠纷的价值和作用又有多大呢?本文试从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着手寻找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自提出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理论定位、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今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研究,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挖掘研究深度,加强比较研究和大众心理认同研究,以及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的原则在学术上一向备受争议.关于经济法原则的学说也是百家争鸣。本文在探讨经济法的产生及其价值取向的同时,尝试着推演出经济法的原则,权当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诗人的崛起构成晚明诗坛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其冲击下,明中叶之后诗坛“朝”与“野”的对立终以“诗在布衣”的变化结果告一段落。这一创作主体的变化,对明代诗歌的演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旨在揭示晚明山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山人诗坛的概貌,山人诗的学取向与艺术创造,展示晚明山人诗在明代诗史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理学界对秩序的研究颇多,而对秩序内在价值要素的关注较少。基于秩序要素内涵及其关系的阐释,秩序内含有安全、平等、自由三大内在价值要素,确定和稳定(或安全性)只是其最低层次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达,秩序价值取向必然经历由侧重安全——侧重平等——侧重自由——实现完全自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伊沙以其卓异的写作姿态和风格,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身份驳杂不一,结合诗作分析他诗歌写作的三重身份:痞子、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并简要论述这三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伊沙诗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现状与展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界围绕其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理论定位、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需在研究视域和深度等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服务理论的当代缺失,其本质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主流群体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其服务采取了一种过当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的解读。重构服务理论应摆脱服务技术、手段和项目的过多束缚,将探索视线转向对服务更为本源的理论追寻,关注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属性、价值取向以及对象研究,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能真正落脚于它的始发意义和当代价值,同时要处理好图书馆服务的公共属性和产业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汉奸文学、粉饰文学与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进步文学的对立存在。文艺界两种对立的力量通过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服务品牌化问题受到学术界关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其理论仍不成熟。相对其他国家,我国的服务品牌理论又具有滞后性,主要存在概念界定不统一、障碍探析不深入和培育对策操作性差等问题。未来,我国服务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有三个方面必须重视:一是注重服务品牌培育价值导向的科学性;二是注重服务品牌资产产权明晰化;三是注重服务品牌内化过程中员工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因体制改革、中外思想文化的影响和高等教育界的学习探索,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在实际运行中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市场本往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也有利于保障人的个性与自由以及促进古今文化的融会创新和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因而这一思想的贯彻实施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