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 一、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新知。通过对事物的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来建立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比较方法,学习面积单位。  相似文献   

3.
<正>"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只有让学生进入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孩子们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这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又是对学科课程之"先天不足"的弥补,架起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活动与实践体验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下面我就结合最近的教学实践和感悟,针对"怎样在体验中教学"这一方面,谈谈我对实施体验教学的一些浅薄见解.一、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参考《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旺旺 《甘肃教育》2014,(11):80-80
正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小学生一般通过"感知——表现——抽象——概括"这一过程来理解和掌握概念,为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习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个体的体验,本文从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四个方式应用进行阐述。学生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从头到尾"的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体验中思考、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体验到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电化教学高度普及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操作学具已经落后了。但实践表明,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这种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形成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感受"、"动手实践——探索"、"回归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正式从数学角度接触,虽然也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过,但对"面积"的真正含义是不能全面理解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知材料,充分地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产生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错误的理解。一、激活经验,感知概念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实践表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可以化解这对矛盾,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一、启迪探索意识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观念上"平衡失衡再平衡"反复渐进的过程。因此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他们在操作中感受规律,获取知识。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这样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现阶段,教师愈发认同实践操作的有效性,也愈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但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操作的价值呢?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苏科版教材"平面镜"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的感悟,立足于教学实验的优化与创新,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体验暴露前概念的活动设计、细化探究过程、注重应用拓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和"触",即观察与操作,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想象。观察、操作、想象是生长空间观念的土壤,在"什么是面积"的教学中着力打造这样的土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生长.以"做"启"智"的数学课堂,需要给足学生操作、感悟、探讨、体验和反思的时空,充分展现他们的实践潜能和思维潜能,让思维持续活跃,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做"出来,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徐鑫 《中国教师》2013,(20):44-46
"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是学校"行知课堂"模式的核心操作环节,这一过程体验的是以"做"为本位,体现"问、学、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一目了然。运用"行知课堂"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始终处于"高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行知课堂"实践的美好愿望。本文旨在以《雨后》一课为例,谈谈实践"行知课堂"的体会。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雨后》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传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峰体验课程借用了马斯洛的心理学概念"高峰体验",利用高峰体验课程促使学生经历更多的高峰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以康奈尔大学和阿肯色大学的两门高峰体验课程为例,总结了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与特征,认为高峰体验课程具有实践性、统合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重要特征,高峰体验课程是美国本科课程的皇冠,从高峰体验课程来看,我国本科实践教学应围绕实践课程的实际问题化、实践课程的项目化、实践课程通识教育化、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任务化等方面开展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平行与垂直的感性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些"直觉经验",将其改造成学生的"数学经验"。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按照"先体验、再实践、后概念"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段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课为例,通过"猜、找、比、记、说"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的同时获得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