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2.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在广泛考证近现代科技哲学的李约瑟式解答后,认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科技发展理论为研究李约瑟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沿着这条线索,在库恩视域下,以范式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库恩理论和李约瑟问题所共同存在的边际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8.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0.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王姣  胡莹莹 《科教文汇》2007,(3S):146-146,150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尤为重要,文章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发展研究出发,探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为例,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专利的途径,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09,(8):56-57
《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本书以中西交流学者李约瑟的“李约瑟难题”为起兴、指出”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以公理化方法为科学方法”的西方文明面临挑战、而东方科学与文明“必将复兴”,论述了东西方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第二次科学革命等。本书论述了东方文化复兴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引出的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后来却落后了?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不存在,因为中国本来在科学上就没有领先过,或者说研究这个问题会徒劳无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无论原先是不是领先,现在落后却是事实,认识造成落后的原因很重要,因为如果认识不清,就不能去消除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把它们当宝贝。  相似文献   

20.
从编史学角度看,中国科技通史的研究至今未能真正超越李约瑟所开创的"实证史"编史学纲领。尽管李约瑟之后的科技史家在编史学变革方面做了许多重要探索,但这些探索大多停留在对实证史纲领的方法论反思,未能从形而上学层面彻底反思科学观、技术观、历史观等编史学预设,从而未能真正超越实证史纲领。要超越实证史的编史学局限,有必要引入身体现象学视角,从形而上学层面深入反思与批判实证史的编史学预设。这种反思将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后李约瑟时代的新编史学纲领:"现象史",即身体现象学视角的中国科技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