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2.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自我归因、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归因不仅能够直接预测锻炼行为,而且还能够通过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起间接作用,三者之间是一种顺向互动的促进关系;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能力和努力),自我效能感将得到增强,锻炼行为的效果明显,但如果把成功归因于任务或运气等因素,自我效能将得不到增强,锻炼行为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拖延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验证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作者采用特质拖延量表、运动情境动机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 0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拖延倾向令人堪忧,但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别在拖延行为解释锻炼动机时不具备调节效应;拖延行为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和内部整合动机皆负相关,与外化原则动机和缺乏动机皆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拖延行为对自我效能感和锻炼动机皆具负向预测效应,自我效能感在拖延行为基础上对锻炼动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在拖延行为解释锻炼动机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拖延行为对锻炼动机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决策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83名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变革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变革型导师风格和研究生创新行为正向相关.(2)领导成员关系部分中介了导师风格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3)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变革型导师风格对学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影响.具体而言,自我效能感越强,变革型导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正向关系越强,反之越弱.(4)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了领导成员交换对创新行为的正向作用.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学习倦怠、专业承诺、学习自我效能感等调查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层次式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通过正向影响专业承诺,进而显著负向影响学习倦怠中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专业承诺在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低落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与行为不当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专业承诺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低间没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身体锻炼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自尊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不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锻炼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相关。身体自尊和身体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在职中、高级知识分子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发现“锻炼自我效能感”与锻炼的坚持性、锻炼的频率、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时间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以及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对来自天津市市内六区的315名老年人样本的锻炼行为、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自尊进行了测量,主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分层回归显示体育锻炼对样本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回归系数在回归模型中加入自我效能、朋友支持和自尊后,由0.36大幅下降为0.09;自我效能、朋友支持和自尊对样本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32、0.11、-0.26;锻炼频次、锻炼时长和集体锻炼对自我效能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1、0.24、0.45,且均P0.01;集体锻炼对朋友支持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25;体育锻炼对自尊的标准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存在直接相关;朋友支持和自我效能是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运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俄亥俄州教师效能感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调查了459位中学教师,探讨了教师效能感在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间的作用.结果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且教师效能感在情绪调节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8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身体自我效能、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身体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呈显著性,高、低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任务及自我定向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低年级的差异呈显著性;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关系最为密切;身体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预测效果最好,并且可以通过任务定向进行预测,自我定向不能预测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研究结果提示,若要通过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来促进运动参与,应注意目标取向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13.
整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拖延理论等相关理论,考察自我效能感、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综合影响,并且检验特质拖延的中介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拖延行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495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具备了中低度的特质拖延和中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但余暇体育的参与现状却令人堪忧;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正向影响显著,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负向影响显著,而且,二者对锻炼频率的正向(或负向)影响皆最为密切;分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特质拖延在自我效能感影响女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的21.05%.结论: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拖延倾向可能是促进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可为培养女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理念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采用择业效能感量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对贵州省6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年级差异不显著。(3)择业效能感各维度及总体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人格特质中的适应性、社交性、利他性、道德感呈显著正相关,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人格特质中的利他性和道德感呈显著正相关。(4)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择业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五人格在择业效能感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双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学生为个案,考察主观锻炼体验、锻炼承诺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利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50),在954名有效被试中甄别出346名双性化、358名未分化被试,采用修订版主观锻炼体验量表、锻炼承诺分量表、锻炼坚持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虽具中高程度的积极幸福感和锻炼承诺、低度的心理困扰和疲劳感,但其锻炼坚持性却不甚理想;主观锻炼体验、锻炼承诺和锻炼坚持性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存在差异,其中,双性化者的积极幸福感、锻炼承诺和锻炼坚持性显著高于未分化者,并且,疲劳感在观察上低于未分化者;而未分化者的心理困扰显著高于双性化者。②除疲劳感外,积极幸福感对锻炼坚持性正向影响、心理困扰对锻炼坚持性负向影响皆显著;锻炼承诺对锻炼坚持性的正向影响显著;在积极幸福感或心理困扰影响锻炼坚持性时,锻炼承诺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在积极幸福感或锻炼承诺影响锻炼坚持性时,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个案的性别角色类型具备调节效应。结论:转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丰富正性的锻炼体验,激发认知决策能力,可能是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理念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国外学者的元分析、叙事性综述以及2000年之后的研究报告,对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心境状态、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展示锻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与上述心理健康指标的理想变化有关,其发生作用的效果量整体上为小到中等,但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然而,要揭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以使身体锻炼真正成为传统心理健康疗法的替代或补充,仍任重而道远.还分别探讨了第三变量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的影响,指出今后对该领域进行大量的"剂量反应"研究的必要性.还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即,研究身体锻炼对"积极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的研究;加强身体锻炼与自尊、自我观念及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对研究中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并且探索研究中的第三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