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指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及行为方式等的变化,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倾向,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角色的失调.包括"母亲"角色的冲突和紧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及"祖辈"角色的被动强化等.并从家长角色失调的种种表现及产生的内部机制两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家长有效地参与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和现实的反思。为此,本文拟就如下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新课程下,家长的角色转型意味着什么?家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家长的角色转型?一、由“教育的旁观者”到“教育的伙伴”:新课程下家长的角色转型新课程下家长的角色转型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即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传统教育下家长的角色和新课程下家长的角色。“角色”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在文学、艺术和社会学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角色”一般指的…  相似文献   

3.
刘黎 《湖南教育》2004,(19):22-23
“串味”是指食品、饮料等与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放在一起,染上特殊气味。“角色串味教育”则是指教师和家长角色“串味”后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不当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师”和“家长”是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两大主角。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两者如能各司其职且相互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发生了“角色串味”。本文从该现象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对应方略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5.
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特殊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殊儿童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显得很不深入。以笔的第一手研究材料为基础,参照西方学关于“参与模式”、“家长需求”、“家长角色”和“家长的心理压力”的理论论述,对“家长参与”这一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可以进行切合实际的探讨和思考,并由此提出了促进家长参与的几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揭示家庭教育中隐存的社会缺陷,通过对“家长”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分析,探讨以家长终身教育为立足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途径,实现“家长”角色的滚动式定位,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幼儿衔接”工作极为重要,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生活习惯改变及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学习的动机、态度、习惯、方法以及角色转变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相似文献   

8.
王越卓 《黑河教育》2012,(11):80-80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作为幼儿教师,这一天也是我们的半个节日。今年的“六一”,我是在激动而又欣慰中度过的。5月31日,幼儿园亲子互动游戏暨家长开放日活动拉开了帷幕。根据园里家长开放日的工作安排,小四班邀请家长参与了“教师家长角色互换”、亲子互动游戏、教师教学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其中,“教师家长角色互换”活动使我感触颇深,家长们的用心和真诚的态度着实感动了我。  相似文献   

9.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否能把握准教育方向,是否能胜任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社会生活的指导者及心理医生等各种需要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教师作为家长,只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对教师“社会角色认同”的影响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改变教师“家庭角色”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晓慧在《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家校通”的出现和发展契合了商家的经济利益追求、家长的心理需求满足以及教师的职业诉求这三股力量。但在传递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教师和家长,各自扮演着“信息传递者”和“被动接收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包昆荣 《中国德育》2005,(7):24-24,44
角色意识是德育工作者精神的眼睛,思维的路标。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扮演丰富的多重角色,有时以“家长代理人”出现,承担“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责任;有时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时是“管理员”,帮助学生遵章守纪,养成“律己”习惯;有时又是“心理医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咨询、疏导;更多的时候以“朋友和知己者”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些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灵活辩证地运用,但不管担当什么角色,宗旨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师就是指从事“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教师。在电大,就是指那些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和从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其角色的社会责任决定他们肩负着直接塑造电大学生“人格灵魂”的特殊任务。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常常导致电大德育教师的角色失调以至失败,给电大德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对此,笔者拟通过电大德育教师的社会学透视,分析角色与宏观社会的联系,研究角色的实践活动,探寻角色社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女强人”的社会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生活中一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常被称为“女强人”,这种称呼无论褒贬都含有偏见与误解的成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偏见与误解是在传统的女性角色向现代女性角色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失调,是人们对女性社会角色期待的心理反映。社会宣传、舆论中的带有偏见的女强人形象及女性的性别角色意识,使多数女性不愿接受“女强人”这一称呼。此外,“女强人”作为一种社会评价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青海教育》2008,(1):93-93
美国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经历了从参与学校教育到参与学校管理、从消极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主体到多元管理主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演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参与侧重于学校的教学业务性活动,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化,家长参与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决策层面,其角色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家长”是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两大主角。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两者如能各司其职且相互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发生了“角色串味”。本文从该现象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对应方略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7.
“家校通”的出现和发展契合了商家、教师及家长三方的诉求.“家校通”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家长,各自扮演着“信息传递者”和“被动接收者”的角色,“家校通”成为这两大角色之间权利支配关系的工具;“家校通”反映了现代家校联系从“人—人”模式转向“人—工具—人”模式,同时,显现“人”和“学生”的隐匿性;解构“家校通”的办法就是...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教师一直居在高高的“神坛”之上,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被“侍奉”为完美的偶像;同时,在教学中又要承担着家长眼里的“保姆”“监护人”角色,以及学生眼里的“先知”“法官”等角色,以上种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角色错位无形中增大了教师心理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孩子要上小学了孟繁德孩子要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家庭中的喜事,也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入学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我仅就“家长自身的思考”和“孩子的准备教育”这两方面,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家长自身的思考一、要具有小学生家长的角色意识。准备入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既是对“传道、授业、解惑”传统功能的继承,又有新时代赋予的管理者、心理辅导员、家长、朋友等角色。教师在对多种角色处理、转换过程中时常出现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师生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不知识现象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