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扬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时候,认真地研究一下如何抓好正面报道中的表扬报道很有必要。 如何搞好表扬报道,不少同行早有论述,再讲一番无非是个“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2.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在观念上要避免先入为主,一定要有一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愿望否则,带着观点找例子,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多面了解情况,不能只听一而之词;不能只报道有利于“我”的一面或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报道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当年关于步鑫生的报道,就由于记者只报道他的创新精神的一面,而对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子以回避,结果步氏垮台,媒介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健斌 《新闻记者》2007,(11):73-77
国际报道以其重大性、热点性、全球性正成为新时代读者极大关注和强烈需求的新闻主题,也是众传媒激烈争夺的报道领域。然而,今天在我们的国际报道中,有一种现象很值得关注,即不加取舍地照搬照抄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就是本文所特指的"拿来主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一言“分析好、大有益”,其实对人、对事确实应辩证地看,一分为二地分析,写报道同样如此,辩证地写,有分析地写,就比较全面、客观、真实。最近读文汇报体育版上头条新闻《火亮:跳台三好生》,被标题紧紧吸引住了。火亮,一个在十运会上崭露头角的“小不点”,了解的人不多,记者为他写报道、做介绍,很有必要。标题上的“跳台三好生”,很新颖、很吸引人,三好在哪里?没想到全文辩证地看“三好”,三个插题已能表明此观点:一训练“不好”比赛好;二身材“不高”感觉好;三读书“不好”跳水好。原来,三好与三不好是如此对立又统一在火亮身上,真有…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6月4日播发的《竞争出名牌货少价钱高——瓜子市场反映出的价格规律》稿,有趣味,有深度,有一种吸引人的新鲜感。这毕竟只是一篇谈瓜子的报道。但是小小瓜子,怎么个谈法,却大大值得讲究。这篇报道让人感到深刻、有魅力,正是报道中写到的:价格规律。这个经济学上的大问题,得从两面来看。一头,你花毛把钱在柜台上买一包“胡大”瓜子,本身就在涉及它;另一头,中国的改革也正在与它正面触及,凡是进入市场的商品,概不能免。记者在报道中很轻易地把这两根线拈在手中,随手调遣,把个很枯燥、很不容易让人接受的经济学课题写在瓜子上,做出了大文章,给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7.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晚报的市场定位来说,农村报道因为专业性强,很容易被认为是鸡肋。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晚报的读者群主要在城市,对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不会有多少兴趣,因而有意无意地就把农村读者忽略了。加上到农村采访路途较远、交通不便、耗时较长,有相当一部分记者不愿跑农业口,有的记者则应付式地呆在城区开开会、打打电话,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报道,不肯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报道上。长此以往,农村报道在一些晚报报道中被边缘化,突出体现在农村报道占据不了晚报主要版面,更难以上头条。  相似文献   

9.
追求农家书屋的恒久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一个时期,从媒体上不断读到有关农家书屋建设的报道,上周四又读到了中国新闻出版报关于江苏推进实施“农家书香”工程纪实的报道,报道很翔实、很用心。看得出,江苏的工作很扎实、很到位,笔者看后感到很欣慰、很受鼓舞,同时又感到有几分担心。欣慰和受鼓舞的是:这次农家书屋工  相似文献   

10.
钱之强 《今传媒》2003,(1):15-16
2002年的《陕西日报》,紧紧地把握主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延续不断地、很有节奏地组织一轮又一轮舆论强势;它的主旋律是昂扬向上的;它的理念和报道内容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1.
穆青同志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1956年,针对有记者对写问题报道有顾虑:"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在未解决之前,既无办法又无经验,不好报道."穆青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2012,(4):20
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认为,媒体对医患冲突的报道,需要有更公正的视角和更细致的事实,如果简单地告知高医药费用、医患冲突等,很容易误导受众,把个人的行为简单化地推及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谓监督类报道,就是由晃晃悠悠的偷拍画面、冰冷的画外音以及记者咄咄逼人的问话构成的。《新闻夜航》做新闻的理念却不是这样,正面的温情、爱心类报道可以很感人,反面的批评、监督类报道一样可以做得很人性化,很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15.
电视这种媒体与广播、报纸相比,它是一种直观性、形象性媒介;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周日观察》是深度报道节目。这种节目很大部分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完成的,节目的访谈分量是很重的。这种深度报道由于结构复杂、事实情节较多,很容易走入让观众看不懂或很抽象的怪圈。如何使访谈分量很重的深度报道有一张生动的面孔,完全取决于访谈的效果。所以记者的现场采访必须具象化,发挥电视这一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明白了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才能自觉地运用电视的特征,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寻找到形象化的方式,避免虽思想深刻而语言却晦涩、抽象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给观众可听可看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大到世界经济、国家经济,小到柴米油盐的价格波动,都可以纳入经济报道的范畴.经济报道是一种很难驾驭的新闻报道,由于有专业性强的特性,很多经济报道往往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报道是地市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地市报对这一块并不重视。文化报道如何搞,是地市报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都市报及国家级、省级报纸抢走了国内、国际文化新闻;很少有娱乐圈里的名家光顾一个小小的地市;地方动态文化又较少而且几无报道价值。基于此,很多地市报干脆就不设文化记者,文化版的内容从其它报刊上摘、从因特网上拾……这样做的后果是:文化报道没了自己的特色,报纸没了自己的文化产品。 怎么给地市报的文化报道定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地市报文化报道角色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18.
大家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和新的思路,我都同意。比方说成功报道之后还要追问,报道之后还要有反思、提炼、总结,关注有关联的湖群,关注湖边的生命个体,报道与专业人士的发言结合增强权威性,穿插湖泊保护知识的推广,还要以内参的形式反映,加强舆论监督力度,等等。以上这些宝贵意见,会后报道组要组织研究,充分采纳。综合大家意见,我提点自己看法。一、工程很浩大,形式很新颖,报道呈现很美从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到武汉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记者要做到笔端饱含感情。记者对干典型报道的对象的了解,不能仅满足于事实加上概念,而应力求做到对之有一种情感上的体察。要提倡细心体会人物所具的情感、所有过的感受。有的记者由于作风不深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其实对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很不了解,与之存在着一种“隔”的状况。那又怎么能指望典型报道的受众与典型报道所报道的人物2间不存在“隔”的状况呢?其次,应当比较充分地写出人物的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感情。必须指出:典型报道的报道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有着丰富的感情。有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其实,只要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说长道短     
有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思想很鲜明、很深刻,显得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但仔细推敲起来,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法认同作者的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