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娜 《软科学》2009,23(8):82-87,91
以江苏沿江21个市区、县(市)为样本,采用地区相对分工指数、地区间分工指数、地方专业化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从化工行业和产品两个层次探析沿江地区化工产业空间分工趋势和同构程度。并从产业同构引起的结果入手,采用企业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产业竞争力、集群效应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江苏沿江地区化工产业同构的绩效,为区域产业分工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考查1995—2008年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结构相似度指数。研究发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较高,粤东和粤西地区并没有出现产业同构的现象,而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同构现象较严重,尽管近年来其高技术产业结构的趋同性有减弱的趋势。由于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适当调整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结构,使之更合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开发区制造业空间分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空间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空间地域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工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等等。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空间分工研究方法综述,选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组合,以江苏沿江开发区为样本,利用沿江开发区问卷调查数据,分别对沿江开发区制造业总分工和重点行业分工进行剖析。并运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集群等理论,结合开发区类型分类进一步分析产业同构的内在原因。基本结论为:江苏沿江开发区特色初显,整体分工明显;电子信息、冶金等产业分工明显,而化工、机械和纺织等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其中化工、机械产业同构主要由于沿江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相似,而纺织产业同构主要由于江苏沿江地区是传统的纺织业基地,产业发展存在一定惯性。同时,沿江地区还存在化工产业布局较为零散,机械、冶金等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合理化分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又是珠三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总结分析国内外产业一体化的经验,探讨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机制,提出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5.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也形成了新特点: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产业集群化的特点更加明显等。这些新的特点既给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同时,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侯聃 《中国科技信息》2013,(19):175-178
本文对茂名2003-2011年主要科技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茂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粤西地区也不算排头兵,茂名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特点,对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其中运用特尔菲法找出了影响产业布局的因子、比较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而设计了较为切实可行的空间布局策略,以促进城市内部地域的合理分工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珠三角核心城市人才高度集聚,而粤东西北地区引才难、用才难一直是制约广东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采用多种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结合人才流动大数据,分析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从城市人才吸引力、产业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产业同构度高、创新链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和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可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创新分工协作、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疏解和补足粤东西北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广东省人才资本的流动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效率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000-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尤其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最终产出的创新效率最为明显;(2)区域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其增长率的地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3)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技术损失效率部分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其中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损失,而政府支持力度则延缓创新效率损失;(4)不同条件下R&D经费存量和R&D人力资本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一致;(5)从作为中间产品的专利到作为最终产品的新产品销售,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这一中间过程损失较大;(6)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水平与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完整、高效、互动的工业设计产业链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本文以推动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为目的,从工业设计及其产业链的基本内涵入手,形成上游(政府端、资源端、设计端)、中游(制造端)、下游(市场端、消费端)的工业设计产业链,梳理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珠三角地区产业链构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以工业设计产业链为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工业设计及其产业链的基本内涵,梳理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目前存在的设计产业链基础薄弱、产业链横纵向链接主体松散等问题,并分析芬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产业链的发展进程。结合珠三角自身工业设计基础现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启示下,提出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的相关策略:政府科学引导产业链整合;加强产业链中创新主体链接点紧密度;设计企业向产业链横纵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与协同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野  马庆国 《科学学研究》2008,26(5):962-969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产业结构最成熟、经济扩散能力最强大的区域,对我国其他区域的科技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带动和促进效应。通过对沿海三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分析和对比研究,本文讨论了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布局中的特点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三大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形势下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涛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5):496-499,504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承载着国家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重任,一体化发展使珠三角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产业集群。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将成为新区域增长极的重要产地,珠三角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采用数据对比分析方法,对新经济形势下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诉求,以期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我国高新区内研发投入的现状.在构建研究R&D贡献的理论框架下,采用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新区内资本投入、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劳动投入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杨凌、乌鲁木齐、北京高新区内研发投入效率低下,低于惠州、厦门和威海高新区研发投入产出弹性近10个百分点.资本的高投入仍然是高新区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将是高新区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高新区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中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结合DEA和SFA分析的三阶段 DEA 模型,测量了2013-2018年长三角和中部地区3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考察了环境因素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剔除前后的效率值。研究发现,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规模效率造成的,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创新效率最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值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总体上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在产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带动能力、软硬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现状,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广东省产业转移园承接产业转移可按照"一核、两带、三圈、四群、五轴"的布局进行有序转移,充分将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进行有选择的承接,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