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左传》承认历史有阶段性的变化,又认识到各阶段之间的本质联系。《左传》通过描述历史人物活动及其联系展现了春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空间历史人物的活动相联系的特点,从而初步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传统的认识论只是从认识活动的纵向发展方面对认识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一般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近年来理论界也有人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这些划分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认识论没有或很少注意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去考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因而未能对整个人类认识活动作全方位的立体考察,致使传统认识论对认识活动长期滞留在一般性的宏观描述层次上,不能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全貌。本文拟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对人类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以期与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过程的纵向划分理论相结合,全面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貌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拿来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同异、优劣与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更准确的认识。比较教学法,即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把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依次呈现出来,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加深对其比较对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果要把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和划分的话,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上看,可以归纳为中外历史比较和他国历史的比较;从时空观念上划分,可以归纳为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历史的比较;从被比较的对象所属的教学内容上归纳,可以划分为历史人物比较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著作中独树一帜,首创纪传体,将人物作为历史核心,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这种卓越的历史观源自于其深藏于内心的平民意识,这是一种包含民本思想、侠义精神和深刻悲剧意识的先进意识。司马迁将之贯穿于史作创作之中,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和角度去塑造人物,使历史真实可信,人物亲和真切。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的末尾塑造了田父和乌江亭长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般认为,田父和乌江亭长的出现及其言行是司马迁的随意之笔,或仅认为是作者给项羽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终结,有时也对太史公在这一人物刻画方面有曲解的倾向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以上看法对司马迁叙述的这一细节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因为,这样只注意到了文章表面的叙述,却忽视了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背后隐含的思想与强烈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种思想与情感,对读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及其创作思想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具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紧紧围绕传记人物性格的同与异两方面展开,都具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比较类型意识和明确而细致的比较观念;不同之处则在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来看,普鲁塔克传记的重点是在比较认识的第一阶段———异中求同,侧重于表现传记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学比较还局限于道德史学的范畴之中;司马迁则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同中求异,因而列传中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够同真实的历史联系起来,以展现历史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传记的史学比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马迁的比较史学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学的桎梏,进入了探求历史规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各自历史观念和世界观的不同。从现代传记史学观念来看,司马迁的比较史学观念更符合现代中西史学比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还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司马迁的著述入手,对司马迁的思想作追踪描述,力图对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有所揭示。 一、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 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研究司马迁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司马迁哲学的本质是生命意志,司马迁是个生命意志主义者。这里使用的“生命意志”一词,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不是同一语义上的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本质即在于求生存,本文使用于司马迁的生命意志可以定义为:生命化过程对外拓展思维空间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2.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价值。3.通过读书交流,初步了解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2600多年间的历史,理解《史记》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研究历史时,对他之前的三千年史进行了历史的分期研究,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并以能影响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界标,以考察每个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为标准来划分历史时期,力求使自己认识到历史自身运动的规律,看清历史的本质,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人钱大昕以为,《史记·天官书》中的"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五"宫"字皆作"官"字。钱氏之说与司马迁对全天恒星分布区域的划分及传世文献不符,《天官书》之"宫"字不误。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被中国历代史家尊为史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史学有开创性的贡献:一是创立了以纪传体为主要标志的五体体制;二是究天人之际,构建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体系;三是通古今之变,阐发了他对治乱兴亡历史规律的卓越见解;四是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体大思精、彪炳千秋的名山事业,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围绕着司马迁思想问题,史学界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就其历史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综合这种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司马迁思想,从而为研究、挖掘司马迁思想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优秀的通史巨著,问世以来,研究者代有其人,史坛巨擘梁启超以其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识,深刻地体察并指出《史记》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中无与伦比的"超史"巨著。梁启超先生的看法是一个极富价值的理论见解,它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司马迁和《史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承继先秦史官及士人评判历史"以道自任"的传统,著史以明道,著史以治世.这一"道德理性的批判精神"与汉代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其所产生的矛盾心态的冲突,乃是司马迁<史记>批判精神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对史传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是在《诗经》的滋养中,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史思想。《史记》对于《诗经》内容的化用,对《诗经》“微言大义”的发展,以及阐述司马迁记史观念,都体现了“借天道说人事”这一非因果论的天命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