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大学生整体体能指标直接影响到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速度.文章对医学类职业学校学生体能指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与探讨,以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通过对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体能测试进行数据分析,存在体能指标普遍下降的趋势.对此结果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做计划,并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连年下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重技能""轻体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还广泛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亟须更新观念,从"技能体育"向"体能体育"转型;需要优化课堂,从"技能教学"向"体能教学"转型;需要发展评价,从"技能评价"向"体能评价"转型。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要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下,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有助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体能测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运动能力.现如今,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已经被严格的列入到学生档案中.然而,缺乏锻炼意识、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也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加强体能测试对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成为目前体育教师的必修之课.基于此,本论文将从高校体能测试检测现状、在体育教学中体能测试的作用、体能测试不断推进以提升学生体质和提升体能测试成绩若干措施等多个层面来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体能测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贡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在体育测试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总会有学生不及格。作为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与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职责所在。在关注测试达标率、优秀率等考量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工作效果的指标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不及格的学生,调查分析他们不及格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争取不及格学生的比例"无穷  相似文献   

6.
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即生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身体素质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发展体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的发展,达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并认真研究体能的时间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本课题就是以运动为载体,从而带动学生全方位的体能发展,以培养小学生体能锻炼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体育兴趣,并使他们保持这样一种状态,以达到身体健康发展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7.
国外体育课程将学生健康发展、学生需求、学习能力培养与体能技能增长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不断增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为终身体育服务。其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户外休闲体验教育和健康生活教育几种模式。建议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从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大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主要针对我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评价以及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学生的体质测试、职业岗位体能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进行理论探讨,为完善学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学生体育意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调研大中型工厂、企业体育文化现状,了解工厂、企业对机电、机械加工、制造专业岗位体能的要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提高岗位体能和未来体能与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打破学科限制,将有效提高岗位体能的非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采用"六步法"教学,开发教学情境,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开创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与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新热点,它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和增强人体的适应,而且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新陈代谢,刺激骨骼生长。同时,体育的心理功能具有更多益处,从健全人格到塑造个性,多角度地锻炼了人的意志品质,为学校体育培养合格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除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我们更应重视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认为,体育性格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生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心理和性格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几十年体育体能测试,当代中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的意志力、拼搏劲等非体能因素的观念不强,德育教育需要加强。文章从德育教育对初中体育教教师参与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从体育教师培训上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到体育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  相似文献   

12.
主要针对我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评价以及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学生的体质测试、职业岗位体能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进行理论探讨,为完善学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机电类专业对学生的站、蹲、弯腰等体能要求较高,体能较差导致教学中实训课组织难度增大、作业中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就业后吃苦能力差、企业招聘体能测试通过率低等。针对专业特点,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修改培养方案中体育教学的有关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测试内容等,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体能达标。  相似文献   

15.
能否满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能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生健康卡的设计
  按照我校大课间课程化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学生健康卡,卡的设计从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态方面从身高、体重两个指标入手;机能方面从肺活量、脉搏、血压三个指标考虑;身体素质从跑、跳、投三项指标选择:如25米往返跑、立定跳、投沙包等。有了学生体能健康卡,可以记录学生健康指数,了解学生体能变化,检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实施以来的成效。健康卡的应用,把每学期测试的数据记录,给出定性的评价,并对学生身体疾病也进行了记录,根据学生体能健康卡,为学生合理的开出运动处方,指导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进行个性项目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6.
曹文放 《考试周刊》2008,(15):133-13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对体育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所学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要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对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使体育教育改革得以进一步完善,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问题的同时,善于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教学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中职学校学生体能学习进行研究,提出相对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体能学习成绩增量变化,并开发出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成绩相对性评价的方法,制作了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发现,学生体能学习评价方法及标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低水平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是其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能和技能的协同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综合提高。本文从体育技能和体能的内涵入手,从遵循学生体能与技能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体能与技能训练;注重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后续发展锻炼;注重精讲精练,促进技能和体能的均衡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学生体育教学中体能、技能协同发展的途径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段细龙 《辅导员》2013,(15):67-6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要考虑既要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又要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评价。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体育教师只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测试,再结合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及理论课测试最后综合打个"A、B、C、D"就完事了。大部分学生、家长看到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评价应该做到内容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标准科学化、方法合理化.研究运用学生单元学习评价,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