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在《长恨歌》这部小说里,用很多的文字来叙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这实质上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在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上的文学性补充说明,从而还原一个私人的、世俗的、日常的城市历史。她用一种个人化的手法来解构历史和城市这些宏大的叙事。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景(landscape)指的是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是一个社会记忆与个人记忆交织的空间范畴,一个时间层累构成的凝结物,它辐射出王安忆对于上海和世界的最初想象。《长恨歌》里的弄堂、鸽子、王琦瑶构成了上海地景的物质形式,而流言则是上海地景的话语形式。上海地景其实是王安忆对于上海的一个抽象认识的概括,它指涉于王安忆内心对于上海的把握,以此向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志哀。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一个城市故事。日常生活下的城市图象、“漂”于细节上的城市时间、卑微虚无的城市悲剧,共同构筑了这个故事的城市景观,也是王安忆对城市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的出版、获奖、改编曾在文艺界引起一次次轰动和争议,但也为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当家作主”的诉求应当是人类普遍追求人生归宿的理想,上海城的人们也不例外,从城市文化理想的视角来看,小说更多地着眼于这个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命支撑,王琦瑶用她的行动,王安忆用她的文字,两个女人用两道不同的轨迹,画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上海人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7.
刘文吉 《教师》2013,(31):118-119
《长恨歌》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城市和女人的故事.王安忆用一个女人的故事来写一个城市的故事,她试图通过对王琦瑶、上海世俗生活的精细描写打造出一份属于生活的寓言.上海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戏剧舞台",但是上海它又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这灵魂也就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安忆写城市女人对城市的感知,同时也写到了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女人的影响.上海的繁华和虚荣影响了王琦瑶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王琦瑶以后的一生,城市对王琦瑶有着预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与旧上海是一层无缘由的错过,而整部《长恨歌》却都是纵横交叉的差错,每个人甚至整个城市在命运无数次的轮回与反复中起伏、挤压乃至扭曲。《长恨歌》以蝴蝶为意象贯穿全篇,标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分析他们在20世纪中期整个城市的悲剧氛围内的个体精神体验和生存感受,以及女性在广阔历史空间里对个人命运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黄晶 《文教资料》2012,(7):25-26
在《富萍》里,王安忆以一种审视的姿态,表达了她对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上海的批判与否定,重构了一个充满日常生活感性和人情味的上海。她不限于写城市的中心,她也常涉及城乡交界的地方;她不只关注城市的热闹和浮华,她也关心城市的安宁和质朴。她懂得撇开上海的浮光掠影下的泡沫,去努力寻找一个真实妥帖的感性的上海。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女人王琦瑶的大半生为线索,写了她与几个个性鲜明的男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这个城市的纠葛,虽是写大都市的人和事,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上海最“土”一面的欣赏,诠释着上海的“草根味”。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讯,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恨歌》,近日遭到上海《咬文嚼字》和读者的挑错。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长恨歌》一开篇说: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也讲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3.
阅读《长恨歌》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王安忆用她那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和爱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长长的街道和高低不等的楼房组成的深远而幽曲的弄堂,是上海一大壮观的景象,藏在深巷里的闺阁和盘旋于其上的灰鸽无疑是弄堂最具魅力的景致,同时,这里又是滋生、传播流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初冬的午后,拉上窗帘,屋子里就蒙上了一层暧昧的气息。而此时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时光也缓了下来,自己像回到了七八十年前的旧上海。她的文字不似张爱玲的那种一针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子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建筑学中的"灰空间"理论应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领域,从叙述视角、情节选择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始终将视线定格在上海这个魅力非凡的城市,并因为书写上海的独特角度备受关注。在她的“上海往事”系列中,《长恨歌》、《妹头》和《富萍》是三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也是对上海的书写相当成功的作品,并且这三部作品可以见证作家书写上海决心的逐渐坚定和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王安忆以自己对上海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将以女性为主角的琐细的上海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上海印象、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男人以及王安忆的上海与张爱玲的上海的比较几个方面把握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上海面貌,提取她的作品中的上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琦瑶的“边缘的”女性一生的命运故事。通过她, 王安忆展示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并将这个故事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在上海弄堂里长大,富有幻想,爱慕虚荣,世俗功利,一生孤单,命运坎坷。她个性独特,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历史变迁在都市的写照,也是在繁华都市里奋斗挣扎着的普通市民命运的集中体现。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性格的刻画,命运的书写,描绘、记录和歌咏了上海发展史和生活在其中的一代代都市人的辛酸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恨歌》不仅是一位遗落在繁华旧梦之中女性的悲歌,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种抒情想象。在这部小说中,上海不再是那个物质发达、精神开放的现代化、都市化空间,而是颇具情感象征意义。城市不仅仅是指示地理位置、作背景填充,更是作为审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建构起一个城市审美空间。本文主要从言语、形象、意蕴三个层面来分析其建构要素,始终汩汩流动着的诗意,贯穿始终的古朴典雅情怀,精致摹写的市民凡俗生活,开拓出一个抒情性审美空间,构成文学城市的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怍。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