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周军 《江苏高教》2004,(1):22-23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当代教育不能回避“自我”问题;当代教育在强调“自我精神”确立的同时,又必须时刻警惕“泛道德化自我”倾向;当代教育在强调“自我精神”确立的时候,又不能放松“道德”对“自我”的调节,以免“自我精神”滑落到“绝对自我”的田地。要培养既是现代化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观,从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至少要处理好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3.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李洪祥 《小学生》2010,(4):43-44
在自由中走向真我,就是把语文教育立足点、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松开孩子身心上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其谋求实现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个体儿童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他们成长成为具有独立的、心智健全的真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群体,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其日益成为大学生精神交往最为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精神交往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网上交友、游戏娱乐、实现自我.此外,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精神交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精神交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精神信仰与自我和谐的现状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占主导,其次为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最弱.男生的家族崇拜、金钱崇拜信仰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信仰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金钱崇拜信仰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2)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女生,大一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3)大学生的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与自我和谐呈显著正相关,社会信仰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信仰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律学习是自我指导式学习与自律精神的统一。它不仅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优化心理品质和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社会的巨变,当代大学生需要提升自我,需要提高知识、能力和素质,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自律学习。  相似文献   

8.
哲学论域中的自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或“我”曾一再成为哲学沉思的对象,孔子曾提出“四毋”的要求,从认识论上看,“毋我”含有消除主观成见之意;就价值观而言,“毋我”则意味着超越小我,道家对于“我”,也以有而无之为立场,道家的这种无已说,惟有联系其自然原则,才能得到较为具体的理解,相对于儒家对礼乐明的礼赞,道家更多地表现出崇尚自然的趋向,佛教所说的“我”,包括“人我”与“法我”,前与人的存在相联系,指作为个体的“我”,后则涉及人之外的一般对象,与之相应,无我亦包含“人无我”与“法无我”二重含义,相对于佛教,休谟通常所谓的“自我”,不过是相继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作为实体的自我只是一种“虚构”,当自我被理解为“知觉的集合”时,它便推动了本体论上的实在性,从毋我、无我到质疑自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但作为具体的存在,自我既以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为特点,又以感性生命为存在的前提;既有个体性规定,又包含着社会的内容;既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又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发展阶段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超越单一视角,从教师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双重视角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阐释新时代教师社会地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教师社会地位测量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不同群体视角下教师社会地位的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教师对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同普遍低于公众对教师的他者认同;不同群体视角下的教师社会地位存在区域差异;对教师社会声望的排名差异是两群体评价不一致的主要来源;公众高估教师的实际工资,进而高估教师工资的行业位次;教师和公众在感知教师职业受到的群体尊重上存在差异;公众认为教师职业对本地年轻人有较大吸引力,教师群体更愿意鼓励学生成为教师。据此从政府、媒体、家庭和学校多主体角度给出提升教师自我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而社会退缩青少年在自我接纳上低于正常儿童。然而,人类的精神却是最难去把握的,特别是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他们的精神领域更是有着更多我们成人所不了解的地方。因此从社会退缩青少年的概念入手,分析社会退缩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提出提高社会退缩青少年自我接纳水平的一系列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教育经常忽视学生的社会教育,或将社会领域的教育孤立起来,或片面认为社会教育是社会交往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学生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性,部分学生社会能力较差。通常表现为: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我服务及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差;自私,缺乏同情心;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淡薄等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强对学生社会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概述了自我效能理论的背景,然后全面评述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并指出: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其中具有核心理论意义的是关于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的分析;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实现其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现代理性主义教育导致的恰恰是非理性,而非理性主义教育又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以教育的启蒙为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岚 《江苏高教》2021,(7):107-111
新时期工匠精神应该进行动态的解读.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历史文化的偏见、社会价值观的急功近利、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完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监管不到位、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等.在自我效能理论视阈下,培育工匠精神包括营造尊技崇匠的社会氛围、完善社会分配和法律制度、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健全政府完善技能人才学历提升机制与保障政策、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等途径.  相似文献   

15.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精神伴随着校园文化热潮的不断更替,经历了由萌发到觉醒,一度部分畸形,然后又实现复归的演变历程。因此,当代大学教育必须直面“自我精神”问题,同时又必须时刻把握“道德”对“自我”的适度调节,避免走向“泛道德化自我”和“绝对化自我”两个极端状态。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自我观”,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精神胜利倾向和精神胜利法虽有共同的以精神上的胜利对抗现实挫折和境遇的特点,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人之常情,是健康的、开放的,清醒的,自信的自我;后者是麻木,愚昧的自我,认为鲁迅也有“精神胜利法”的说法是有缺陷的,围绕“精神胜利倾向”这一概念,可伸延出现人精神状态和人类家园营造等话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自我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知识与真理的探索更新,还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反思与批评。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大学自我批判精神朝着式微方向发展,大学生多方教育面临异化问题。文章研究发现人文精神淡薄、价值观念利益化、哲学教育缺失和学生研究氛围不浓是导致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的主要原因,并从坚守大学精神、强化大学人本教育、深化大学哲学教育及提高大学族群责任意识等四个方面探索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9.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语境下,职业人的生存需要、发展方式和自我意义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何塑造职业人,使其形成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成长需要的职业精神,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职业精神内涵和社会本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精神的形成特征和弱处之义,并从个体自我抉择和社会塑造等维度探讨了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