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生若只如初见: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非理性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核心,也成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立足点。但王国维套用叔本华的“原罪——解脱”说和“第三种悲剧”说评论《红楼梦》显得削足适履、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怨言诗固然为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但孔子所言"诗可以怨"亦自有其经解本义,对古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力求揭示古人原意。程巍研究员新撰论文原题《"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原刊《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13版。为便学界检索,征得作者同意,由期刊再予刊载,原刊编辑删落的个别字句均予保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继承和改造为例,从悲剧是人生苦痛的诗学、悲剧的效果是审美的解脱,以及揭示《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和独具的美学思想等三个层面对之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王国维在大量接受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影响的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对其作了"中国式"的改造与重构,这对尚处在中国现代美学启蒙时期的近代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为今天的美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7.
雅诗凡105篇,就其内容来分,计有怨刺诗34篇,赞颂诗25篇,宴饮诗13篇,爱情诗13篇,史诗5篇,其它诗15篇(内容各有所述,但同一主题又不足5篇,姑且归为一)。由上统计可知,怨刺诗占了雅诗的三分之一左右。怨刺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如把《诗经》放在历史上来考察,那么,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政治和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怨刺诗。笔者对刺话已作过一些探讨(拙作《二雅刺诗内容深》和《二雅刺诗再探》分别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本文拟对怨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怨诗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论《诗》之文既多,却鲜有论者。本文从“考《诗》”和“解《诗》”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观照。总结出其论《诗》的基本原则是“依经”“尊圣”,这就造成了他论《诗》的一大失误。但此中的怨刺之意,劝诫之志却成为其诗学的精神支柱,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诗经·唐风·鸨羽》,按《毛传》《郑笺》《诗集传》的传统解说,则属于怨战诗。近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鸨羽》是怨徭役之诗,或笼统称之为怨徭役、兵役之诗。考察《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和晋国史实,《鸨羽》应为怨战诗。先看原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老纽约的习俗,在《天真时代》中得以生动的展现。它造成了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探索了走出痛苦的道路。评论界多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关注其中受压迫的女性角色,极少从哲学层面予以解读。本文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出发,勾勒女主人公人生悲剧的解脱之道。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意识的增强产生了重要影响。哈代对裘德、淑和艾拉白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深受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而意志又具有悲剧性,所以人生是痛苦的。哈代小说创作后期,由于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裘德、淑和小时光老人悲剧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是运用西方美学理论评论《红楼梦》的第一人,其悲剧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观。王国维通过“解脱说”,“优美、壮美说”,“三种悲剧说”,深刻剖析了《红楼梦》的关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5.
《锦瑟》诗为李商隐自题《李义山诗集》的第一篇,诗人46岁时所作。元好问《论诗绝句》评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审美空间,本文就此谈谈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16.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7.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19.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旌丘》一诗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黎国君臣被狄人驱逐,寓居卫国日久不能归国,因而怨卫君不能帮助自已复国的怨斥之辞。本文以文字训诂的基本方法,重新诠释了此诗基本含义,得出了本诗是妻子对久离家乡丈夫的思念、担忧和劝诫之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